闻到年味了作文篇1

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目的地:南京。

飞机起飞,降落。

乘坐开往酒店的大巴,皎洁月光倾洒窗外冷冷清清的大街小巷,紧闭的小商店门,凛冽的寒风呼啸着空无一人的古建筑。苦涩的味道在我嘴里酝酿,换了一声轻叹和微胀的心。

晨曦,天边一抹鱼肚白。安置好行李,原计划是先去参观景点,怎奈腹中满浮夸,一个字——饿。市中心的大街,络绎不绝的人群,断断续续的吆喝声。着实让人一惊的是餐厅,排着长队,人群堵的水泄不通。舟车劳顿可经不起这么一等,索性选择了一家鸭粉店,迎着扑鼻的粉香弥漫在整个寰宇。静坐在木雕小凳,和煦的一米阳光映照在脸颊。吸溜吸溜,如鲦鱼般滑入口囊中。味蕾中蕴藏着的甜蜜,缭绕在心头,久久不能散去。三下五除二一碗鸭粉被干个精光,渣也不剩。地道而讲究,没有刺激的辛辣,人间至味是清欢,平平淡淡才是真,南京人饮食清淡。不刻意追求华丽藻饰的堆积,细细品尝生活的纯真。在嘴中慢慢回味,我尝到了的年味。

夜幕降临,吃过晚饭,头戴在江南贡院买的状元帽,迈着轻松的步伐,走进夫子庙水街。树上挂满了光彩夺目的LED灯,红彤彤的灯笼映射在秦淮河,微风拂过,泛起一道道涟漪。倚仗在栈桥的厚木栏杆。远眺隔岸的,两条气冲斗牛的腾飞黄龙,上演着精彩的双龙戏珠,观众侧目微笑,以为妙绝,双龙照壁,栩栩如生。不愧“天下第一壁”的美誉。琥珀色的月光倾洒在河面,晚泊的游船,渐行渐远,消失在水平线处,没了踪迹。用浓厚的笔墨点染了月夜秦淮图。

手里攥紧着门票,屏蔽了小巷小吃诱人的味道。直奔大成殿夫子庙。夫子庙是供奉祭祀孔夫子的圣地,两具威风凛凛的镇殿雄狮,越过凡俗的喧嚣,观摩庙内古文物。不禁感慨时代的变迁之快,昔日的建康,金碧辉煌的宫殿已做了土,战火硝烟雄狮百万也已做了土。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实,逛南京就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是时代侵蚀的遗痕。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兴衰,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

细细咀嚼,人生百味,只有文化的味道历久弥新。

味道,也可以是一座城的味道。千年的沉淀,代代传承。沁入骨子里的年味。

闻到年味了300字篇2

过年那一天,早上起床时,我感觉一切与往常没什么两样,我叹了一口气。社会在变化,在发展,但是过年过节的气氛却越来越淡。年味,好几年都没有感受到了。隐约还记得小时候外婆带着我和哥哥姐姐一起包饺子的的时候。这离我很近又离我很远。

饭桌上各种食物摆在一起,我笑着想到,这也是所剩不多的年味吧。什么年年有鱼,节节登高,团团圆圆,各种寓意美好幸福的菜肴摆满整张桌子,大家都围成了一个圈,给大人倒上酒,给孩子们倒上饮料,大家一起碰杯。这时,我小姑妈拿了一个相机说:‘我们大家一起来录一个拜年视频,留作纪念吧。’大家都来了兴趣,纷纷答应。祝大家新的一年里生意兴隆,身体健康,祝长辈们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到了后来,大家词穷了,于是什么鼠年快乐,鼠年吉祥的也来了。最后是我的一个妹妹抱着她的泰迪上去说:‘新的一年,祝大家鼠年旺旺。’这时,那一只名叫布丁的泰迪也很给面子的叫了几声。惹得大家哄堂大笑。我心中一动,这算不算一种新型的年味呢?

下午我们大家聚在一起,却无事可做。这时我姐姐提议,不如大家一起去包饺子吧,我们好几年没在一起包饺子了,嗯,今年他们还没有做卤蛋卤鸭掌什么的,也一并做了吧。得到了大家的赞同。我们到了后厨,大家围着一张超大的桌子,乐呵呵的在包饺子。我忽然有种时光回溯的感觉,大家也是聚在一起包饺子,聊天。这时,我外婆不知从何处拿来了十几枚硬币,说:‘包饺子过年怎么少得了这个呢。’

我们每个人,都往饺子了包了两枚硬币。六点半的时候,年夜饭开始了,大家其乐融融的坐在一起吃饭。不一会,饺子端上来了,我妈第一口就吃到了包有硬币的饺子,有人就说:‘不错嘛,第一口就吃到了硬币,来年一定生意兴隆,身体健康呀。’我妈说:‘借你吉言。’大家就这么热热闹闹的吃完了饭。

饭后,就到了给红包的时候,长辈们坐在椅子上,我们要上去说一些吉祥的话,然后再由长辈将红包发到我们手里,并也为我们送上祝福。晚上,我们要守岁,但是,到了凌晨三点,我便撑不住了,将压岁钱放到枕头底下。

年味并不是没了的,但是需要我们主动去做那些需要做的事,不要只在内心中感叹没有年味,其实它一直存在。

闻到年味了300字篇3

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目的地:南京。

飞机起飞,降落。

乘坐开往酒店的大巴,皎洁月光倾洒窗外冷冷清清的大街小巷,紧闭的小商店门,凛冽的寒风呼啸着空无一人的古建筑。苦涩的味道在我嘴里酝酿,换了一声轻叹和微胀的心。

晨曦,天边一抹鱼肚白。安置好行李,原计划是先去参观景点,怎奈腹中满浮夸,一个字——饿。市中心的大街,络绎不绝的人群,断断续续的吆喝声。着实让人一惊的是餐厅,排着长队,人群堵的水泄不通。舟车劳顿可经不起这么一等,索性选择了一家鸭粉店,迎着扑鼻的粉香弥漫在整个寰宇。静坐在木雕小凳,和煦的一米阳光映照在脸颊。吸溜吸溜,如鲦鱼般滑入口囊中。味蕾中蕴藏着的甜蜜,缭绕在心头,久久不能散去。三下五除二一碗鸭粉被干个精光,渣也不剩。地道而讲究,没有刺激的辛辣,人间至味是清欢,平平淡淡才是真,南京人饮食清淡。不刻意追求华丽藻饰的堆积,细细品尝生活的纯真。在嘴中慢慢回味,我尝到了的年味。

夜幕降临,吃过晚饭,头戴在江南贡院买的状元帽,迈着轻松的步伐,走进夫子庙水街。树上挂满了光彩夺目的LED灯,红彤彤的灯笼映射在秦淮河,微风拂过,泛起一道道涟漪。倚仗在栈桥的厚木栏杆。远眺隔岸的,两条气冲斗牛的腾飞黄龙,上演着精彩的双龙戏珠,观众侧目微笑,以为妙绝,双龙照壁,栩栩如生。不愧“天下第一壁”的美誉。琥珀色的月光倾洒在河面,晚泊的游船,渐行渐远,消失在水平线处,没了踪迹。用浓厚的笔墨点染了月夜秦淮图。

手里攥紧着门票,屏蔽了小巷小吃诱人的味道。直奔大成殿夫子庙。夫子庙是供奉祭祀孔夫子的圣地,两具威风凛凛的镇殿雄狮,越过凡俗的喧嚣,观摩庙内古文物。不禁感慨时代的变迁之快,昔日的建康,金碧辉煌的宫殿已做了土,战火硝烟雄狮百万也已做了土。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实,逛南京就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是时代侵蚀的遗痕。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兴衰,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

细细咀嚼,人生百味,只有文化的味道历久弥新。

味道,也可以是一座城的味道。千年的沉淀,代代传承。沁入骨子里的年味。

闻到年味了300字篇4

科技越来越高速发展,但如今年轻人参加传统节日的兴趣和积极性越来越淡。而春节作为中国最古老、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却也避免不了“被冷落”的趋势,简单来说,就是年味越来越淡。

犹记得,我小时候过年就是从期末就开始期待放假、期待过年,然后一放假,就迫不及待的如同脱缰野马一般,也不顾书包里或好或坏的成绩和成堆的作业,天天跟着父母亲四处买年货和买新衣服。我妈老说我那时候皮得跟个儿猴儿似的。年前还得买春联纸,我来写;买窗花,打扫卫生等等等等。除夕要守岁,要在奶奶家一起吃团圆饭(奶奶生的多,自然子孙就多,一到过年过节就有好几桌,热闹极了)。年后初一至初六,我就会和父母亲一起去向各家亲戚拜年,孩子们向长辈们送上祝福语,长辈们就会给孩子们压岁钱表示祝愿。过年还可以吃很多好吃的,看花灯,放爆竹,还有每年都有的春节联欢晚会。实在热闹。

而如今,每年必看的春节联欢晚会好像也没什么意思,放烟花又因为年龄见长而对这种“小孩子”玩的游戏不感兴趣,更不用说还有“保护环境,严禁烟火”的规定了,衣服又只要拥有了无敌的校服就已经足够。这也有可能是年纪越大,心理就越“平静”吧。

或许是以前的物质缺乏,春节才显得那么重要,过春节,过新年,吃好多平时吃不到的美味,穿美丽的新衣服。快乐乐的吃着年夜饭,放鞭炮,和家团圆在一起有着说不完的话。不管年味如何,春节还是一年一年的一定要过的。而现在物质丰富了,春节好像没有了那种味道。

但它到底是春节,春节的快乐总是其他时候不能相比拟的。就算我现在是一个高二的学生,即使是放假,每天都有很多作业,但我还是觉得这个春节过得挺开心的。年前每天早上十点多起来,满足了我一个学期早起上课的懒惰之心。而且每天吃得都很丰盛,餐餐大鱼大肉,直接导致我胖了好几斤。七大姑八大姨都来拜年,不认得的亲戚直接喊“伯伯或伯母”。即使我妈天天催我写作业,天天催我搞学习,但乐观的我对此一点都不在意。我觉得吧,春节就是一个彻底放松的好机会,那么长的假期,总有那么几天能让我们无忧无虑的玩个痛快。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即使现在年味越来越淡,但春节就是春节它一直都是最重要的。

闻到年味了300字篇5

过年了,我们又长了一岁,我们就像展翅欲飞的雏鹰,羽翼又丰满了一层,期待着有一天在天空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在过年期间,有许多闪闪发光的亮点历历在目。

早晨,太阳露出第一缕曙光,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像一双手把我从睡梦中推醒,我期盼了许久的春节又到了,我顺着往年的习惯,往枕头下一摸,几个大红包正瞅着我笑哩!过年的气息拂面而来。

我下了床,穿着崭新的衣服,顿时觉得精神抖擞,不经意间朝窗外一看,面前的景象吸引了我的眼球,只见一位笑呵呵的老人拿着一只橘红色的打火机走近一个红彤彤的、喜气洋洋的方形礼花。随即,一道火光闪过,“噗”的一声,点燃了,火苗蚕食着导火线,近了,近了,忽然,“嗵”,一道火球冲向天空,“嘭”炸开了,火光四射。紧接着,众多爆竹一起响了起来,此起彼伏,分不清是哪家的爆竹发出的声音。

我回过头来,不知何时,爸爸在门上、窗户上、柜子上都贴上了喜庆的大红对联。凝视着这些对联,“年味”更浓了。为什么要贴对联、放爆竹呢,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都要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的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只见老婆婆家里,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便向老婆婆家扑了过去。快到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也不敢往前走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顿时,“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这件事很快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光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后来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正想着,一阵饺子的香味打断了我的思绪。“吃饺子喽!”妈妈笑盈盈地说到。我走到餐桌前,迫不及待地拎起一只只饺子就往嘴里送,好香啊,感到从未吃到过这么美味的早餐,于是,我三下五除二,狼吞虎咽地吃完了,坐在餐桌旁回味无穷。

“发什么愣,走,我们看舞龙去,爸爸现在去开车!”爸爸乐呵呵地说。

“舞龙,真的吗,到哪儿看,我们赶快去!”我惊喜地拉着爸爸的手说。

我们坐上了车,很快,到了舞龙的地方,只见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龙头从屋子里出来了,紧接着,龙身也出来了,最后,一个神龙摆尾把龙尾亮到了现场。龙角、龙须、龙尾是金黄色的,龙鳞是红色的,一位位身着黄色礼服、精神抖擞的舞手在龙身下面,龙身随着他们的节奏而摆动,“锵”的一声,舞龙队伍迅即将龙身左摇右摆,龙上下翻腾,一会儿一个海底捞月,一会儿一个倒挂金钟。最精彩的要数翻江倒海了:舞手躺在地上,有节奏的把手里的棍子握、捻、转、摇,这个动作正如节目名称一样,颇具排山倒海之势。

舞龙的锣鼓声、大人们的谈笑声、小孩的嬉闹声响成一片,真是一个富有“年味”的春节呀!

闻到年味了300字篇6

过年了,我们又长了一岁,我们就像展翅欲飞的雏鹰,羽翼又丰满了一层,期待着有一天在天空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在过年期间,有许多闪闪发光的亮点历历在目。

早晨,太阳露出第一缕曙光,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像一双手把我从睡梦中推醒,我期盼了许久的春节又到了,我顺着往年的习惯,往枕头下一摸,几个大红包正瞅着我笑哩!过年的气息拂面而来。

我下了床,穿着崭新的衣服,顿时觉得精神抖擞,不经意间朝窗外一看,面前的景象吸引了我的眼球,只见一位笑呵呵的老人拿着一只橘红色的打火机走近一个红彤彤的、喜气洋洋的方形礼花。随即,一道火光闪过,“噗”的一声,点燃了,火苗蚕食着导火线,近了,近了,忽然,“嗵”,一道火球冲向天空,“嘭”炸开了,火光四射。紧接着,众多爆竹一起响了起来,此起彼伏,分不清是哪家的爆竹发出的声音。

我回过头来,不知何时,爸爸在门上、窗户上、柜子上都贴上了喜庆的大红对联。凝视着这些对联,“年味”更浓了。为什么要贴对联、放爆竹呢,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都要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的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只见老婆婆家里,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便向老婆婆家扑了过去。快到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也不敢往前走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顿时,“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这件事很快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光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后来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正想着,一阵饺子的香味打断了我的思绪。“吃饺子喽!”妈妈笑盈盈地说到。我走到餐桌前,迫不及待地拎起一只只饺子就往嘴里送,好香啊,感到从未吃到过这么美味的早餐,于是,我三下五除二,狼吞虎咽地吃完了,坐在餐桌旁回味无穷。

“发什么愣,走,我们看舞龙去,爸爸现在去开车!”爸爸乐呵呵地说。

“舞龙,真的吗,到哪儿看,我们赶快去!”我惊喜地拉着爸爸的手说。

我们坐上了车,很快,到了舞龙的地方,只见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龙头从屋子里出来了,紧接着,龙身也出来了,最后,一个神龙摆尾把龙尾亮到了现场。龙角、龙须、龙尾是金黄色的,龙鳞是红色的,一位位身着黄色礼服、精神抖擞的舞手在龙身下面,龙身随着他们的节奏而摆动,“锵”的一声,舞龙队伍迅即将龙身左摇右摆,龙上下翻腾,一会儿一个海底捞月,一会儿一个倒挂金钟。最精彩的要数翻江倒海了:舞手躺在地上,有节奏的把手里的棍子握、捻、转、摇,这个动作正如节目名称一样,颇具排山倒海之势。

舞龙的锣鼓声、大人们的谈笑声、小孩的嬉闹声响成一片,真是一个富有“年味”的春节呀!

闻到年味了300字篇7

每当到了春节,就会有一股特殊的味道布满中国,之所以说他特殊,是因为这个味道是闻不到的,它只能感受得到,母庸置疑,这就是年味。

我们家还是照往年一样,大年三十吃完晚饭后,邻居们来到我家看烟花和放鞭炮,小孩们一人手里拿着一根香,然后在坪里玩得不亦乐乎,而那些大人,围坐在火炉边唠唠嗑,看我们放鞭炮,脸上洋溢着对孩子的爱和宠溺。把所有的鞭炮都放完后,大家都会休息一下,吃点东西,然后又跑出去玩,那么玩些什么呢?小孩子鬼点子多,晚上玩捉迷藏、抓人、去黑的不得了的地方探险……等等,玩到晚上很晚都不肯回家。但是,每当这个时候,许多大人拿着手电筒找自家小孩时,手电筒的光就照亮了整个村庄,成为了每年三十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但是我一般是放完烟花后,时间还早的话,我就会出去玩,然后再回家看春晚。一家子坐在电视机前烤着火,聊着天,那小小的火焰温暖了整个屋子。看着那些老演员演新作品,和春晚每一届的更新,都让人感受到这时代的高速变化,时代变了,但是我们的这些传统文化没有变。

到了晚上十二点,家里的微信群很是热闹,还有QQ好友的新年祝福也是连绵不断。年味,在这样的一夜间不知不觉的变浓了。

凌晨五、六点,大人们就开始不停的放鞭炮,年年如此,这应该是一种习俗。第二天,一早,大家都换上新衣服,在村里走家串巷,边问好边说过个热闹年。

中午,要开始吃团圆饭了,一盘接着一盘的好菜端上桌,这一桌好菜,色香味俱全,大家有说有笑,吃的也十分开心,每个人都十分珍惜与家人团圆的这七天。

当然,还有些人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春节无法回家和家人团圆,他们也会打电话送去祝福,表达自己的思念。但是年的味道不仅仅只是那一桌好菜,还有远方的爱和思念。

这就是年味,一种特殊的味道,一种只有中国人拥有的味道。

闻到年味了300字篇8

年的脚步渐渐走近了,天气也转晴了。一串串红灯笼的挂起,一声声鞭炮的炸响,一阵阵美食的飘香,无一不在告诉我们:年要到了!

看!商店里、超市中、门户前都挂满了热情洋溢的中国红。红灯笼点亮新年的期盼,中国结编织团圆的梦想,红辣椒透着生活的红火,红对联映红人们的笑脸。汽车站、火车站满是提着行李的人,他们背着收获、提着甜蜜、满怀幸福地奔向家的方向。

听!大街小巷中回荡着孩子们的欢叫声。东边“啪”一声炸响个鞭炮,西边“哧”一声飞起个烟花;这边的大妈们正伴着悠扬的音乐翩翩起舞,那边又隐隐传来“咚咚”的锣鼓声。街边的店铺正在大促销,商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超市中、菜市场人头攒动,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闻!鼻子也在享受着年的盛宴。空气中飘来阵阵腊汁肉的香味,让人禁不住垂涎三尺,家中的饭菜在这香气里酝酿地更加鲜美了。缕缕清香扑面而来,这是谁家阳台上的水仙呀?院子里的腊梅也在竞相开放,气息中透着淡雅脱俗。空气不再是干燥与寒冷,而是温润,还微微带着新鲜的泥土味!

新年,这个盛大的节日,全天下的华人都会团聚在一起,都将在除夕夜除旧迎新、共度佳节!

闻到年味了300字篇9

除夕越来越近了,年味越来越浓了,人们期盼佳节团圆的心也日渐暖起来了。

“年”,在我的眼里就是“破旧布新”,就是要把家里大大小小的废物全部清理出去,不留任何蛛丝马迹。每年年末都要认真整理橱子、抽屉,要擦洗门窗和灶头,要贴对联、洗地板。平时越偷懒的人,此时就越费劲,至少要清理它满满两天。好像只有到了年末,才会突然发现屋里屋外那么不堪入目,越发自责我这个家庭主妇是“如此的不称职”!

本来,我完全可以让钟点工来家里清理的,可是,我有假期,不好意思这么做。担心从此滋长城市小姐的娇气,怕自己失去一个农家女的勤劳本色。

在南方人的心目中,“年”,就是传承佛教经典文化的隆重佳节;“年”是列祖列宗要来向子孙讨吃的最佳季节。到除夕中午,家家户户都要准备丰盛的午餐祭拜先前谢世的祖先。本命年者(属兔者),还要在除夕之前准备一套红衣服(内衣也行),在春节这一天穿上,说是为了避邪,以求得来年平安顺利。不知道北方有没有这样的风俗?

要过年嘛,就得上街采购年货。一上街呀,感觉浑身每个细胞都能触到四周洋溢着的、那股浓浓的年味儿。不经意的一抬头,看见商店长长的廊道内,一盏盏红红的灯笼高高挂起,一幅幅艳艳的对联轻轻摇曳,正不停向路人点头示意,频频传递着春的祝福呢。

花市上,扑入眼帘的,是水仙花、康乃馨、菊花、百合花、红水竹。瞧,那位卖花姑娘正忙个不停,纤手细数着一张张粉红色的钱币。天道酬勤不言愁,真爱浇灌幸福花,一筐筐美丽的鲜花给她带来春的温馨!

沿街灌满的是流行歌曲,娓娓动听,随风飘送。歌声帮人们带走的是冬天的冰寒和灰色的阴晦,送来的是新春佳节无微不至的温暖和追随左右的点点幸福。耳际传来空中燕雀的欢呼和应和,与街上的旋律交相映衬,一起演奏着人间最美妙最祥和最欢乐的交响曲……

哦,今天走出家门,我闻到了,闻到了春的气息;我也收到了,收到了春的祝福,它是那么的香,那么的浓,随着徐徐的春风走来,荡漾着,飘逸着,阵阵温暖着我恬淡的心田。

闻到年味了300字篇10

随着小康社会的建成,人们逐渐开始注意精神上的舒适,重新开始用心过起了中国的传统节日,特别是中国最重要的春节。

从前,因为父母的职业,为别人打工,我们只好住在一个破烂的小院里,赚的钱也不多,每年过年的食物都不是很好,置办的年货也不多,买了新衣服也不是很好的,有时甚至连老家也回不了。似乎一点儿年味都感受不到。不仅是我们,我们周围的人也是如此。但是,随着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那简直是闻所未闻的年味,终于来到了我的身边。

这天大年三十,我刚从外面回来,看到门前的对联和福字,我便感受到了春节的味道,刚刚打开门锁,一股辣的味道,麻的感觉立刻扑面而来,我知道了,今晚有老妈的拿手菜:回锅肉。我循着气味走进厨房,终于找到了气味的来源,果然,它就是回锅肉!老妈身边有个穿着红红火火的人,这不是舅妈吗?“舅妈,你也来了!”“诶,你回来啦!”我走近了看锅里的回锅肉,咦?这和小时候的回锅肉别无两样啊!看着这锅喷香的回锅肉,我又想起了来到这新房之前的生活。

同样是大年三十,同样是回锅肉,但是少了这干净整洁的厨房,少了这满屋的欢声笑语,少了红红火火的装扮,少了如今这般愉悦的心情,便少了这来得不易的年味。而这些美丽的事物,美丽的心情,都从哪里来呢?

一阵敲门声把我拉回了现实,“来了!”我跑到门前,拉开门,原来是干爹干妈啊,“新年好!”我向他们打招呼。“新年好啊!”“哇塞!你们家怎么这么漂亮啊!看来是今年挣的钱越来越多了!”爸妈回话说:“哪里哪里,不过是奔小康罢了。”

这时候我才明白,原来让这些美丽的事物,美丽的心情到来的就是小康的生活。而这小康的生活又从哪里来呢?他们的对话我继续听了下去,“今年真累啊,天天都很忙,根本没有时间休息,现在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了。”“要不是这样的忙碌,哪来现在的幸福啊!”

的确啊!没有之前的努力,现在我们家可能还没有离开那个小院子。现在2025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同样是全国人民的奋斗换来的,是人民的辛勤劳动换来的,站在城市建设前线的建筑工人和建筑工程师,在高楼当中的网络程序员,在国家边疆守卫国土的军人,在乡村执教的老师们,在政府为人民日思夜想谋福利的政府工作人员,这些都是国家的建设者,没有这些人的辛勤付出,就没有现在的辉煌的中国。

我的春节,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也是一个感恩家人、感恩劳动者的节日。现在年味的感受,都是广大人民的劳动换来的小康生活带来的结果,让我们一起感谢他们吧!

闻到年味了300字篇11

这是独属于中国的余响。说实在的,城市的年比不上老家的年。可老家的年,也已抵不上记忆中的年。那一份风风红红的喧腾,货真价实的喧腾,被鞭炮声充盈和覆盖的喧腾,正走在消逝的路途上。我不知道,那些撵着烟尘奔回老家的人们,有多少是因为舍不得这份喧腾,念想这份喧腾。——《余响》

一直以来,我都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会回老家,而回老家总会待一两个星期,而这两个星期,却是一年之中最最热闹的一段时间。会见到许多平时根本就没见过的人,也因此总是叫不出一个名字,往往有些尴尬。

大概是六年前吧,一家人吃完晚饭,就开始聊天,之后就开始打牌。摆出几张桌子,下面还分别放着一盆烧的正旺的火。我爸和一个哥哥在加上两个伯伯组了一桌打牌,我也是饶有兴致的在旁边看着,大概是八点开始,耳边环绕的就是从两边来的,或是十分开心得笑着说:“我赢了”,或是看了一眼自己的牌后轻敲一下桌子,说一声过,再或者是根本没有打算打牌,在旁边聊天、烤火的两三个人在那里聊天聊到哈哈大笑,或嗑瓜子的声音。外面十分安静,夜很黑,除了三三两两的人家家里照出来的光之外,全是黑漆漆的一片,出去还要带上手电。我看了两个小时就困了,躺在旁边的长椅上睡着了,再一觉醒来时原本客厅满满都是,只剩下四个人了,到处都是垃圾,原本烧得正旺的火也只是发着弱弱的红光,剩下的人是我爸那一桌打牌的和我阿姨在等散场清理。看到我醒了,我阿姨跟我说,你爸爸原本还输了钱,现在还赢了好多钱,把你小哥哥的钱给赢光了。我也不知道什么情况,就问了问时间,才知道已经两点了,就上楼睡觉去了。还想着,竟然连鞭炮声都没有听到,没有守岁。

这次过年,其实感觉跟平时的日子并没有什么区别。从农历二十五回家,就一直是下午一个人在楼上写作业,晚上就下去吃个饭就上去玩手机。除夕夜,我阿姨老早就把我喊了下来,说:“今天是除夕,一大家子团聚的日子,你今天不可以提前上去。”吃饭的时候那叫一个难受啊,为了不要干坐着太尴尬我还特意吃的比较慢,不过,全程也没有怎么聊天,因为大家都没有怎么说话,吃完饭也就各自回去了,吃完饭因为阿姨说不要急的上去,我还是在那里干坐着。最后实在熬不住了,问了一问,就上去了。

现在过年确确实实没有当初当初的那种热闹的感觉了,最多最多,也就是各自待在自己的家里面在微信群里放红包抢红包啥的。

记忆中的那份喧腾,随着时代的前进,越行,越远,我们是否应该放慢我们的脚步,感受一下,属于我们自己的年与快乐。

闻到年味了300字篇12

除夕前几天,奶奶和妈妈要蒸白馍,我听了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奶奶取出在前一天晚上就已经和好发酵的面,在炕上铺上塑料布,将桌子抬上炕,一切准备就绪。

妈妈一边将发酵好的面团一块一块地揪出来放在桌子上,在面团周围撒上些许面粉,一边对我说:“你反正闲得没事干,不如来学蒸馍。”我听了哪肯将就,学蒸馍就不能看电视了。不行,我得想个办法。我一溜烟跑到另一间房里拿了一本书装模做样,哈哈,这下妈妈无话可说了吧!

忙碌的一天就这样拉开了序幕。妈妈和奶奶一人坐在桌子的一边,揪起一块发酵好的面团,在撒满面粉的桌子上用手掌一揉,另一只手将面团一转,手掌再一揉,就这样,面团在周而复始的动作下变得更筋道了。

揉好之后,再换另一团……在所有面团都变装完毕后,就开始揉馍了。第一次揉的是圆馍,将面团揪成一块一块大小相同的小面团,用手掌揉呀揉,最终揉成椭圆形就好了。

将揉好的圆馍有规有矩、有行有列地摆在热炕上,看起来像一位位训练有素的军人。等它们发好之后,在围城一圈手拉着手坐在大车上出去晒太阳,补好钙之后,就要去厨房接受最后一道关卡的考验——蒸。

将摆满馍的蒸笼放在大锅上,用砖头固定好,四十分钟后,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圆馍就出锅了。屋子里顿时香味四溢,馋得我直流口水,眼睛里闪烁着饥渴的眼光,趁没人注意,以迅雷不及掩耳势抓起一个馍,又以不亚于刘翔的速度“逃离”了“案发现场”。妈妈发现后,无可奈何地叹了一口气,冲着我狼吞虎咽的背景扔下一句:“小馋猫。”

蒸馍,紧随圆馍出锅了,最后一锅——包子!看着色香味俱全的包子馅,我的食欲又蠢蠢欲动起来。妈妈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伸手打开我已经伸出一半的小爪子,说道:“不准吃!”

包子出锅时,夜幕已经悄然降临。柔和的灯光照耀着其乐融融、充满欢声笑语的一家人,真幸福啊!

我闻到了浓浓的年味。

闻到年味了300字篇13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年,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浓浓的年味吧!从农历12月25日之后,年的气息就弥漫的更浓了。瞧,那些身在外地的游子,都踏上了幸福的归途。在游子们急切的步伐中,在车站拥挤喧闹的人群中,在家人翘首以盼的目光中……我们就能感受到流淌在“春运”当中的深深亲情,浓浓年味。

大年三十回到家,热热闹闹地吃一顿丰盛的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人们经常在餐桌上摆上鱼头,这象征着来年年年有余、鸿运当头。吃过饭就贴春联,把旧春联撕下来,再贴上崭新的,这叫做“辞旧迎新”。对了,还要看春节联欢晚会。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边聊天边看电视,时不时传出一阵阵爽朗的笑声,那是何等的悠闲快乐!

大年三十晚上,人们通宵不眠,这叫做“守岁”。传说这种习俗兴起于南北朝,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过了十二点,顿时处处都响起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乌黑的天空一下子被烟花装点得五彩缤纷,宛如白昼。漫山遍野都回荡着人们的欢呼声,这是多么吉祥喜庆的氛围啊!

到了大年初一,走在喧闹的大街上,处处都张灯结彩。老人们闲谈时的欢笑声,小孩们放鞭炮时的尖叫声,青年人约着玩的吆喝声……交织成了一幅幸福欢乐的图画。

年味是难得的,珍贵的,无处不在又令人幸福的……

闻到年味了300字篇14

在古代,辞旧迎新是人们生活中的大事。在腊月初八之后,就完全进入年节状态,到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小年时,大年就进入倒计时,人们忙着备办年货,祭灶送神。

而如今的过年,并不像以前那么早。人们忙碌了一年,直到腊月三十,人们才会在家里与家人团聚,聊家常,尝年饭。在腊月三十的晚上,我们都会与家人一同坐在客厅看春晚,品香茶。到零点时,长辈就会给晚辈红包,俗称“压岁钱”。

随着网络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今年过年出现一样特别的应用——微信红包,这款应用可以直接在微信上送红包。微信红包还与春节联欢晚会进行互动,让它成为了除夕晚上的主菜单,小小的红包甚至还抢了春晚的风头。大年三十晚上,我们全家人都乐在其中,整个家回响着“咔嚓咔嚓”的声音。“哎呀,怎么还没摇到啊?”“快来看看,8.8耶,你有没有摇到啊?”“我摇到了,我摇到了,你摇到没?”……大家热烈地讨论着,“攀比”着钱的多少,一个晚上,大家一会儿也没歇,一个劲地摇,全家都收获不少。

如今,人们的生活已与网络紧密相连,正如它——微信红包,“摇一摇”这个动作,成为今年春节最特别的“风景线”。从小到大,过年的“味道”始终萦绕于心,从吃饺子,放烟花,看春晚,到现在的“摇一摇”。过年的“味道”是诸多中国人整整一年翘首以盼的期冀。很多人都说,现在的过年不像以前那样有年味了。我认为现在的过年与以前相比,的确少了很多应该倡导并保留的传统,但不管科技如何进步、社会如何变迁、过年的庆祝活动和方式如何演变,但永远不会改变的是恒久以来中国人凭借春节、端午、重阳这些中华传统节日所倡导的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等的中华美德。

闻到年味了300字篇15

在我读小学的时候,每一年最盼望的事情就是过年回老家。因为那里不止有许多好吃的鸡鸭鱼肉,还有一年难得相见的表哥表弟,更有很多快乐有趣的春节活动。

小时候过年差不多到了腊月就开始准备,去集市上面买年货,买鱼,盼望年年有余,买汤圆,希望着团圆,买鸡,寓意着万事大吉。到了除夕,家家户户开始搞卫生,希望除去一年的晦气,带给全家好运。开始写春联,贴春联。小时候看着外公写着春联笔走龙蛇,龙飞凤舞的,感觉很容易便执意也要自己写一副,果然许多事情都是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自己写的字是东倒西癫,像喝醉了的酒徒在路中间打醉拳。

洗一个澡,穿上新衣服,换上新鞋子。感觉孩子们整个人都变得十分有活力了。整个人都笑开了花。

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餐便是年夜饭了,到了那个点,家家户户炊烟寥寥,隔着十里都可以闻见香气,在这一餐,我们可以吃到许多平常不容易吃到甚至是根本不可能吃到的食物。让人大饱口福。

吃过团圆饭,全家男女老少围在一起看着春节联欢晚会。有说有笑的。老人们喜欢看京剧,父母们喜欢看小品听相声,小孩子们则喜欢看当红偶像在台上又唱又跳。一家人其乐融融,别谈有多开心了。

到了正月,就开始走亲访友了,最开心的就是收到红包的那一瞬间了,嘴上说着不要,其实心里美滋滋的。但红包都会被爸妈以各种奇葩的理由“骗”去,但是那种感觉,就像品一壶老酒,入嘴极短,但足以让人醉生梦死,回味无穷。

记得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情就是我和几个小屁孩,先找一根比较长的棍子,然后再找到打过了的烟花盒子,就像打冰壶一样用棍子去打盒子。看谁可以打进对方的门框。虽然现在回忆起来感觉特别幼稚,但还是感觉有点怀念,并不是怀念着“打棍球”只是怀念着玩耍时候的感觉,无忧无虑,开心自在,多好啊。

这可能就是我认为最美好的年味吧。

现在过年大人无非就是刷微信,聊朋友圈,要不就是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打牌喝酒,小孩则沉迷于网络游戏无法自拔。交流,沟通越来越少。这种过年,根本就不是喜气洋洋,合家欢喜。明明就是死气沉沉,平淡无奇。

我还是挺怀念以前那浓浓的年味。

闻到年味了300字篇16

中国人过年有很多的传统习俗,经常听老辈们讲过年的趣事。如贴门神,贴春联,吃年夜饭,放爆竹,给压岁钱,接神等很多习惯。但是现在我觉得过年越来越没有什么年味了,但是你知道什么是年味吗?

其实所谓的年味儿,中国每个地方的风俗都不一样。现在我们很多小朋友已经对过年的传统习俗知道的少之又少,那我就来说说春节的传统习俗吧!

贴门神

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大门上。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在小门上,这俩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俩位尊神。第三类是“屋门门神”也是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的贴“麒麟送子”像,两个传粉涂脂梳太子蒄的娃娃,各乘麒麟。多贴在新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之兆。

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仗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春联的另一种来源是春贴。如;满门结彩春花放,举世澄明玉犬来。迎喜迎春迎富贵,接财接福接平安。以此方式满足人们喜庆祈福的美好愿望。

吃年夜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大家都精心准备了丰盛的年菜一桌,阖家团聚,围坐一起,共吃团圆饭,人们既享受满桌的佳肴;又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饺子形状像银元宝,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

放爆竹

当午夜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以示汪气通天,兴隆盛。孩子们放着爆竹,礼花,欢天喜地。历代的诗人墨客总是以最美好的诗句,赞颂新年的来临,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给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給晚辈的。我是最喜欢了,大家吃完年夜饭,长辈发給晚辈,并勉励儿孙在新的一你里学业进步,好好做人。更多的是我们齐聚在一起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大嚷:“压岁钱,压岁钱!”

还有许多地方的习俗都五花八门。总的是喜气洋洋,我想这也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和美德,也一定要保持下来。愿我们的年味越来越浓,也愿中国的明天更加的繁荣富强,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闻到年味了300字篇17

年,象征着旧一年的逝去,新一年的开始,它是一个辞旧迎新,承前启后的起点。年,是人们走亲访,友礼尚往来的写照,是一个源远流长欢腾喜庆的节日。年,它寄托了人们对亲朋好友的美好祝福,见证着人们阖家团圆欢聚一堂的幸福,它是一个情意浓浓的亲情驿站。品一口茶,享受着丰盛的年夜饭,赏一次春节联欢晚会,和亲朋好友们团聚在一起,年味莫过于此。

还记得大年三十的晚上,我和亲戚们欢聚一堂,围绕在餐桌边,有说有笑。菜陆陆续续的端了上来。热气腾腾的菜香里夹着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令人垂涎欲滴。可半晌,没有一个人动筷子也没有一个人拿起碗。我正纳闷,只见两位忙得满头大汗的姨妈从厨房里走出来,见大家都不动筷子,忙说“大家怎么都不吃啊,别等我们了,菜都凉了”,说完她们擦了擦汗。爷爷讲话了:“今天是过年,都要上桌后才开始吃饭”。我忽然明白,年也是团圆。人到齐,围桌坐好后大家才开始动筷,空气中早已弥漫着一股浓厚的年味。

吃饭时,菜要长辈,小孩先夹,其他人都会耐心的等待,大家脸上洋溢着幸福、开心的笑容。过年吃饭,敬酒是必不可少的,隔三差五地会有一个晚辈起身向长辈们敬酒,长辈们也祝福晚辈们,大家便不约而同的站起来,相互敬酒并发自内心、坦诚的送上温馨的祝福。可出乎意料的是竟然轮到了我。开始,我面对大家的众目睽睽,有些内敛胆怯,但在热烈整齐的掌声中不由自主地站起来,勇敢的说出了一连串的祝福语,还参与到了觥筹交错的敬酒礼节之中。这次敬酒,我不仅收获了掌声,更收获了感动与幸福。吃着、吃着,做饭的姨妈把我最爱吃的牛肉夹到我碗里,还轻柔和缓地说“我听说你最爱吃牛肉,小心别烫着了”。其实这只是一块平凡普通的牛肉,却让我回味无穷。我更明白了,年味就是全家团圆的欢乐气氛,也是晚辈们孝敬长辈,围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年味,就这样在亲人们的欢笑中四散开来…。

年夜饭吃完了,大家各自回家。家里虽然冷清了一些,但那股年味却经久不息,温暖着每一个人。

年味是家人之间相互体贴、关怀的温馨,是一大家人欢聚一堂的热闹红火,是在大家欢声笑语、互帮互助中的融洽和谐。其实,年味并不只有过年才有,只要我们和睦相处、相互陪伴,年就会是四季常在。

闻到年味了300字篇18

说起春节趣事,最有趣的当然是拜年啦!每年大年初一是新年拜年的第一天,这个时候,每家每户都准备了各式各样的糖果,来招待上门拜年的客人,我们小朋友到那一家去拜年,说上几句祝福的话,主人都会给我们新年礼物,有的发红包,有的给糖果,有的给水果,转上一圈,每个小朋友都会满载而归,多得都装不下了。爸爸妈妈说这就是文化传承,也只有乡下农村老家还有这份年味。

大年初一,我和我们家两位姐姐——鑫鑫和希希一起带着祝福和福袋,开始给大家大拜年了。我们沿着村里的主路从家里出发,沿途挨家挨户去拜年,一路上也会有其他小朋友加入我们的队伍。我们一边走在新年拜年的路上,一边欣赏新农村的美景,路上干干净净的,新房比比皆是,真的太美了。我越来越喜欢变化的外婆家,真像是个大花园。

拜年的规矩很多,技巧也很多,不同的人,我们的祝福也不一样,比如是爷爷奶奶类,我们会说祝您身体健康之类的;叔叔阿姨我们会说祝您万事大吉之类的。我们还会说年轻漂亮、生活幸福等等让人开心的祝福语。

拜年真的很有趣,每年我都很期待,希望这个风俗一直可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