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读后感篇1

你愿意为自己所爱的人付出一切么?或许你会毫不迟疑的说:“会”。那么你愿意包容你所爱的人的过去么?也许你会忧郁,那么先不要急着回答,推荐先看看《苔丝》!

《德伯家的苔丝》被称为英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瑰宝,出版于十九世纪末,作者是英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个耸立在维多利亚时代和新时代交界线上的忧郁形象”,托马斯.哈代。

《苔丝》写的就是社会如何把一个纯洁、质朴、正直、刻苦、聪明、美丽的农村姑娘逼得走投无路,最后杀人的故事。她以不同的艺术形象成就了一个杯具,老长老长的故事也因为这个杯具的成功成为了很老很老的人们心中的疼痛。它的情节用此刻的观点看似乎有点老套,但却深刻反映了古老的宗法制农村在资本主义势力侵蚀下瓦解的杯具。苔丝的失贞主要是亚雷.德伯的职责,她第二次落入亚雷.德伯之手是她的父母、安机.克莱和亚雷.德伯共同的职责,而她最后杀死亚雷.德伯则是一位受尽欺凌的弱者的最后反抗。在苔丝身上,我们自始至终看到的是她纯洁本性对逼迫她的力量的苦苦挣扎。

如果说卡门的美在于野性叛逆,简爱的美在于倔强顽强,那么苔丝的美必须在于纯净自然,她是大自然的女儿。她的纯洁就像蓝天一样,虽然偶而会被乌云遮住,但是当乌云散去,世界上最纯净透明的依然是蓝天。

作为女人,她有迷人的外表。漂亮的脸蛋,和恰到好处的身材。哈代给这个美人加了点色,那就是着重去写了她的唇,她唇上的曲线。说那是任何男人都会为之神魂颠倒。红丽娇艳,如花沾露的唇,本身就是情种,再加之细致分明,乖巧柔美的线条,在顾盼流转间,不动人也难。

苔丝是坚强的,乐观的,她的命运却不可逆转。即使再多给苔丝几次选取,我相信她最终仍然会走老路,除非安玑克莱没有抛弃她远走他乡。关于社会的杯具,家庭的杯具,人性的杯具已有很多定论,令我感到叹息的只有苔丝和克莱的感情杯具。两个人吃尽了苦头,绕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原点,只是物是人非,苔丝选取了死亡来成全他们完美的感情。终究到底是一场空。对于苔丝来说,她承受的苦难远大于克莱,她内心的彷徨无助克莱永远体会不到,如若不是苔丝的善良痴心,不计一切的去爱克莱,他们早已成为陌路人了。受尽苦难的苔丝实际什么都没有得到,受尽了侮辱,却只想到要成全克莱的高尚纯洁,最后只能把克莱拜托给自己的妹妹。在这场感情当中,克莱是完全的操控着,最后的大赢家,苔丝是完全的牺牲者,纯粹的奉献自我至死方休。克莱表现出来的虽然看上去是维护心中那份对感情的信念,实际暴露出来的是那份冷酷与自私!他爱的仅仅是自己虚构的一个形象,并非活生生的苔丝。如果不是在异国他乡遭受病痛的折磨事业的失败我相信他不会还记得有个苔丝在泥沼里苦等着他前去营救。

感情的发生,谁能说清楚孰真孰假?天时地利人和都要到位,一点点细小的差错就能导致去安排的否定。即使最终结为伉俪,也无从分辨感情是否真的发生过。她那么爱安琪儿,不仅仅是他的容貌,不仅仅是他的琴声,不仅仅是他能给她带来的一切,甚至包括失去的,甚至为他所受的痛苦,她都能承受。她记得他说的每一句话,她学唱他喜欢的歌,连他的那些理论,那些她自己还似懂非懂的理论,她都牢记着,奉若神明。

他成了她的呼吸,她的生命。当安机问伊兹,那个以前爱他的姑娘,能否像苔丝那样爱他时,伊兹几乎脱口而出,她不能,因为苔丝的爱是无法比的,她能够为他而死的。在别人眼里,都能看出苔丝,如此厚重的爱。可见这爱的程度了。

安机正是因为苔丝独具特色的纯净才爱上她并向她求婚。但是当苔丝向她所爱的人坦白她那受伤的过去时,克莱尔犹豫了,对爱人的不理解和对感情的不坚定让她最终选取了离开。苔丝心碎了,当她帮她的伤口留意翼翼的展此刻所爱的人的面前时,她期望的是理解,是原谅。但是爱人却狠心的在弱小的.苔丝的伤口上洒了一把盐。

苔丝的爱,不仅仅表此刻欢愉时,全身心的投入。更在于,当她明明白,安琪儿抛弃她,在她痛苦万分,而安琪儿梦游时,抱着她走时,她本能够叫醒他,唤回他的爱心,取得召他回头的可能时,她也在为他醒来着想,怕他醒来懊悔,而放下。

虽然之后克莱尔意识到自己的偏见和狭隘,他的心仿佛看见天上有一颗名叫“苔丝”的星星对他说:“亲爱的,此刻你原谅我了么?”

很美的感觉。但是,这终究是一个杯具,仿佛许多的感情都是如此。为什么不能够抗拒,抗拒那虚伪的道德!离别,等待,彷徨,后悔……虽然苔丝和克莱尔最后度过了五天完美的时光,但是,为爱复仇的苔丝结局依然悲惨。

爱是伟大的,是无私的。如果你深爱一个人,就就应理解她的过去,因为过去也是她的一部分,是她心灵的一部分。如果你不能理解她的过去,就永远无法走进她的内心,她那颗深爱你的心。情到深处是理解,爱到深处是包容,因为爱,能够让我们的心像蓝天大海一样宽广,一样无私。因为爱的温度能溶化一切。因为,爱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理由。

《家》读后感篇2

很早就已经把它摆到我的书架上了,也很早就把它读完了。但书的内容相当深奥,读一遍是不足以理解其内涵,这才又读了一遍。就几个问题随便侃几句。

易先生在讲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时候(P17),引用了论语中的一句: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然后解释为: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获成功。印象中我学古汉语时,这个“期(ji1)”当“满”讲,也就是说“期月”是满一个月的意思。换个角度思考,“期年”是什么意思,是满一年,还是十二年?显然是易教授错了。

《论语·里仁》里有这样一句话: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这句读起来是有点问题,联系上句感觉应该是“不以其道去之”为好(P18)。易教授也不管这些许问题,就自顾的揣测起来了。我翻过朱熹的《四书集注》是这样解释的,谓不当得而得之。我仍然不解,富贵可以得,难道贫贱也要得?惑矣。

在君子固穷这篇里看到一句话,说得太实在了: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论语·子路》P19)。意思是说君子对自己不懂的事情是应该保持沉默的,不能信口开河。几千年前的孔子就已经有如此思想怎能不让人敬佩,这是实事求是的根源。知之为知之,不知可以google知,为什么要忽悠?想想你身边,这样的人还不在少数。其实他不知道,纯粹在那瞎咧咧;当时你也可能上当,但终有一天会明白这才是“小人”的嘴脸。

愚不可及只是一俗语,绝不是成语,可见教授也不过如此(P20)。原意是指卫国大夫宁武子在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时候我们(指孔子)比不上,到后来意思就变味了,有趣。

易教授认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句话中的贫与寡错位了,并做出了解释(P24)。我认为寡指少,指的是财产少而不是人口稀少,才会担心分配不均衡;贫当然是贫穷了,贫穷才会滋生盗匪,比如索马里海盗,才会担心政局不稳定。据此看两字并未错位,只是解释的方法不同而已。

讲儒墨之争时提到了墨子与巫马子(孔子的疑似弟子)的两场辩论(P52、70),整个的思辩相当精彩。乃至本书的作者也沿用了这一方式,所以这本书很深奥、很难读。往往是字读完了,但思维没跟上。我推崇老庄,所以对他们的著作多少了解一些,而对《墨子》却从未读过。有机会真该读一下,看看巫马子到底还说了些什么,让墨子驳得体无完肤。

讲到墨子的逻辑时(P72),易教授用人文的方法推翻了墨子“兼则爱,别则恨”的论断,这种方法让我理解起来稍有困难。我想到了一个数学逻辑的.方法,就是充分与必要条件。在《兼爱下》里墨子论证了“恨则别,爱则兼”,是相当有道理,但如此便说反之亦然就有问题了。恨(爱)是别(兼)的充分而非必要,所以倒推是不成立的!也就说“别则恨,兼则爱”这个命题不成立。

曾子曰: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P79)。“出尔反尔”这个成语应该就是从这来的。原意是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你。而今这个成语多比喻反复无常,言行前后矛盾。意思是说出口的是你,不算数的也是你,总之意思变味了。又学了一个词儿。

五服这玩意,中国人都知道,又未必都清楚;其实它是一种礼,一种丧葬制度(P208)。这些东西我们至今仍能看到,比如葬礼上的黑箍儿与白箍儿。这实际上就是要“别内外,定亲疏”,不仅如此还要“分长幼,等贵贱”。看了这些之后,才理解了古代官员的丁忧等等。

宗法制规定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父家长的血统、爵位和财产,故嫡长子就是君之子,简称“君子”。而旁支庶出的次子、庶子就是小宗之人,简称“小人”。所以这两个词的本义也就是身份意义和等级意义,即君子是贵族,小人是平民。而后逐渐演变成道德意义,也就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P240)。

商容三问老子(P255),我倒是第一次听说。问经过故乡要下车,是不能忘本;问经过大树要趋行,是应该敬老;问舌在齿尽,是讲刚亡弱存。明此三问,天下事尽矣。通观《老子》一书都是在讲柔能克刚,弱能胜强。说白一点就是要装——装孙子,于是韬光养晦四个字很有深意。

看到这句“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我想到另外一句: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慢随天外云卷云舒。这些就是我读本书的一些感想,总之诸子的思想很丰富,需要我们慢慢体会回味。

《家》读后感篇3

你愿意为自己所爱的人付出一切么?或许你会毫不迟疑的说:“会”。那么你愿意包容你所爱的人的过去么?也许你会忧郁,那么先不要急着回答,建议先看看《苔丝》!

《德伯家的苔丝》被称为英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瑰宝,出版于十九世纪末,作者是英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个耸立在维多利亚时代和新时代交界线上的忧郁形象”,托马斯。哈代。

《苔丝》写的就是社会如何把一个纯洁、质朴、正直、刻苦、聪明、美丽的农村姑娘逼得走投无路,终于杀人的故事。她以不同的艺术形象成就了一个悲剧,老长老长的故事也因为这个悲剧的成功成为了很老很老的人们心中的疼痛。它的情节用现在的观点看似乎有点老套,但却深刻反映了古老的宗法制农村在资本主义势力侵蚀下瓦解的悲剧。苔丝的失贞主要是亚雷。德伯的责任,她第二次落入亚雷。德伯之手是她的父母、安机。克莱和亚雷。德伯共同的责任,而她终于杀死亚雷。德伯则是一位受尽欺凌的弱者的最后反抗。在苔丝身上,我们自始至终看到的是她纯洁本性对逼迫她的力量的苦苦挣扎。

如果说卡门的美在于野性叛逆,简爱的美在于倔强顽强,那么苔丝的美一定在于纯净自然,她是大自然的女儿。她的纯洁就像蓝天一样,虽然偶而会被乌云遮住,可是当乌云散去,世界上最纯净透明的依然是蓝天。

作为女人,她有迷人的外表。漂亮的脸蛋,和恰到好处的身材。哈代给这个美人加了点色,那就是着重去写了她的唇,她唇上的曲线。说那是任何男人都会为之神魂颠倒。红丽娇艳,如花沾露的唇,本身就是情种,再加之细致分明,乖巧柔美的线条,在顾盼流转间,不动人也难。

苔丝是坚强的,乐观的,她的命运却不可逆转。即使再多给苔丝几次选择,我相信她最终仍然会走老路,除非安玑克莱没有抛弃她远走他乡。关于社会的悲剧,家庭的悲剧,人性的悲剧已有很多定论,令我感到叹息的只有苔丝和克莱的爱情悲剧。两个人吃尽了苦头,绕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原点,只是物是人非,苔丝选择了死亡来成全他们美好的爱情。终究到底是一场空。对于苔丝来说,她承受的苦难远大于克莱,她内心的彷徨无助克莱永远体会不到,如若不是苔丝的善良痴心,不计一切的去爱克莱,他们早已成为陌路人了。受尽苦难的苔丝实际什么都没有得到,受尽了侮辱,却只想到要成全克莱的高尚纯洁,最后只能把克莱拜托给自己的妹妹。在这场爱情当中,克莱是完全的操控着,最后的大赢家,苔丝是完全的牺牲者,纯粹的奉献自我至死方休。克莱表现出来的虽然看上去是维护心中那份对爱情的信念,实际暴露出来的是那份冷酷与自私!他爱的仅仅是自己虚构的一个形象,并非活生生的苔丝。如果不是在异国他乡遭受病痛的折磨事业的失败我相信他不会还记得有个苔丝在泥沼里苦等着他前去营救。

爱情的发生,谁能说清楚孰真孰假?天时地利人和都要到位,一点点细小的差错就能导致去安排的否定。即使最终结为伉俪,也无从分辨爱情是否真的发生过。她那么爱安琪儿,不仅是他的容貌,不仅是他的琴声,不仅是他能给她带来的一切,甚至包括失去的,甚至为他所受的痛苦,她都能承受。她记得他说的每一句话,她学唱他喜欢的歌,连他的那些理论,那些她自己还似懂非懂的理论,她都牢记着,奉若神明。

他成了她的呼吸,她的生命。当安机问伊兹,那个曾经爱他的姑娘,能否像苔丝那样爱他时,伊兹几乎脱口而出,她不能,因为苔丝的爱是无法比的,她可以为他而死的。在别人眼里,都能看出苔丝,如此厚重的爱。可见这爱的程度了。

安机正是因为苔丝独具特色的纯净才爱上她并向她求婚。可是当苔丝向她所爱的人坦白她那受伤的过去时,克莱尔犹豫了,对爱人的不理解和对感情的不坚定让她最终选择了离开。苔丝心碎了,当她帮她的伤口小心翼翼的展现在所爱的人的面前时,她希望的是理解,是原谅。可是爱人却狠心的在弱小的`苔丝的伤口上洒了一把盐。

苔丝的爱,不仅表现在欢愉时,全身心的投入。更在于,当她明知道,安琪儿抛弃她,在她痛苦万分,而安琪儿梦游时,抱着她走时,她本可以叫醒他,唤回他的爱心,取得召他回头的可能时,她也在为他醒来着想,怕他醒来懊悔,而放弃。

虽然后来克莱尔意识到自己的偏见和狭隘,他的心仿佛看见天上有一颗名叫“苔丝”的星星对他说:“亲爱的,现在你原谅我了么?”

很美的感觉。但是,这终究是一个悲剧,仿佛许多的爱情都是如此。为什么不可以抗拒,抗拒那虚伪的道德!离别,等待,彷徨,后悔……虽然苔丝和克莱尔最后度过了五天美好的时光,可是,为爱复仇的苔丝结局依然悲惨。

爱是伟大的,是无私的。如果你深爱一个人,就应该接受她的过去,因为过去也是她的一部分,是她心灵的一部分。如果你不能接受她的过去,就永远无法走进她的内心,她那颗深爱你的心。情到深处是理解,爱到深处是包容,因为爱,可以让我们的心像蓝天大海一样宽广,一样无私。因为爱的温度能溶化一切。因为,爱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理由。

《家》读后感篇4

那是一个军阀混战兵荒马乱的年代,旧中国社会的天空阴霾密布,望不见尽头;那是一个新旧思想激烈冲突的年代,五四运动带来的新思潮意欲席卷沉睡了千年的土地。然而,还有多少人的思想被禁锢在封建、礼教和迷信的狭笼里,还有多少人仍在满是魑魅魍魉的社会底层艰难地喘息。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年代里,一个看似平凡实则跌宕的故事在成都高公馆里轰轰烈烈地上演了……

高太爷——高公馆这个封建大家庭的最高统治者,他生命的全部,就是维护他至高无上的权威。他不许任何人对他说一个“不”字,自己却骄奢淫逸、灵魂空虚。他的孙子们——觉新、觉民和觉慧都在洋学堂接受了西方新思想,恰青春年少却性格迥异,因此他们的命运也各不相同。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觉新和觉慧这两兄弟的性格差异。觉新是高公馆的长房子孙,他虽然阅读了许多宣传新思想的书籍,但他又怯于行动,天天过着旧式生活。而觉慧则不同,他的性格如夏天般刚烈,极度憎恨封建制度和封建家庭,具有人道主义思想。不同于被别人操控了人生的决心,觉慧能为自己的未来做主,他冲破封建的罗网,与这个封建家庭彻底决裂,到上海开创了自己的生活新天地。如果说,觉新是关在“家”这个狭笼里任人摆布的小小鸟,那么觉慧无疑是敢于冲破狭笼寻找属于自己一方天空的雏鹰。

《家》的情节一波三折,跌宕沉浮,其中的故事大多带有悲剧色彩。“鸣凤投湖”和“瑞珏惨死”尤其令人印象深刻。鸣凤是旧中国千千万万下层劳动人民的代表,作为高家的婢女,她受尽折磨,却依旧保持着心灵的高贵与纯洁。她与觉慧情投意合,却被高太爷送给六十多岁的冷乐山做小老婆。一向忍辱负重的鸣凤愤怒了、绝望了,但她的身份决定了她的反抗无效,于是她宁死也要守身如玉。鸣凤激起的水花是对封建思想最有力的控诉,是对专制礼教坚决的回击!然而,她的死在高太爷看来实在是不值一提,等级森严的'大家族里,丫头们如同礼物,可以送人,可以更换,可以抛弃。鸣凤死后,高太爷用另一个婢女婉儿代替了鸣凤,送给了冯乐山做姨太太。不久,鸣凤和婉儿都被散淡成时光碎片被遗忘,这就是旧中国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

瑞珏则是封建礼教的另一个牺牲品。她在18岁那年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觉新,开始了“以夫为天”的少奶奶生活。温婉贤淑、才华横溢的瑞珏深得觉新的爱,在家族成员中也享有一定的口碑。她本以为日子会和和美美地进行下去,与爱人白头偕老,但觉新的“无抵抗主义”和“作揖哲学”葬送了她的妻子。在陈姨太荒谬的“血光之灾说”面前,承担家族重担的觉新只有委曲求全的份儿。他懦弱地听从了陈姨太,将临产的妻子送到城外的小木屋里生孩子。在一声声悲恸欲绝的叫喊声中,善良的瑞珏因难产离开了人世,又一个血的悲剧!恸哉!恸哉!

看完《家》后,酸楚和压抑在心里渐渐发酵。透过“小家”看社会,腐朽的高太爷,懦弱的觉新,骄横的克明、克定、克安三兄弟,是旧中国权贵阶层的缩影,都是巴老批判的对象。整部作品中,巴老几乎没有用情绪化的语词怒斥他们,而是用看似平淡的笔调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使我很自然地联想到了鲁迅先生的杂文《灯下漫笔》——作品中的人物都自甘沦落为生活的奴隶,何其不幸!何其可悲!

然而在这一切绝望的背后还有无限的希望,因为我们看到了一批又一批的进步青年。比如觉慧,他强烈的反抗精神,他骨子里执着冲破狭笼的反抗,他心中“这个家必将走向灭亡”的信念,无一不彰显了那个时代五四青年旺盛的生命力。比如觉民和琴,这对自由恋爱的年轻人为了争取自由婚姻的胜利,第一个离开了“家”的狭笼,抗争到底,绝不妥协,最终换来了永久的幸福。比如许倩如,这个新式女性的代表,第一个站出来剪去长发,打响了妇女个性解放的第一枪。还比如张惠如兄弟、黄存仁同学,他们孜孜不倦地办进步思想刊物,让民主与科学深入人心……这一切的希望,初时如刚萌芽的新芽,星星点点,但最终必将勃发出盎然生机,长成茂林,绿遍华夏……

有的人,甘愿被俘虏在狭笼里,不愿追寻广袤的蓝天;有的人,勇于冲破束缚,找寻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前者,必在狭笼里消磨生命,一事无成;后者必将成为载入史册的先驱。历史长河汹涌向前,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时间之流,必将把一切旧事物湮没。

《家》读后感篇5

育儿:一个因人而异的系统工程。

体会一:因人而异

看完书有一个很有趣的体会,就是前面部分像卖东西的广告,后面孩子的感受像消费者体验,也就是我们买完东西之后的好评和差评。

那么我们到底该不该学习他的育儿经验,就要看你怎么看待消费者后面的评价。

这里边会有两个角度,一个是消费者的主观角度,另外一个是第三者的客观角度。其实这个第三者的客观角度也未必多么客观,而是相对于消费者而言的客观,或者说根本就是这个第三者本人的主观感受。

消费者的主观角度是说,他在这个过程中的心理感受舒服不舒服,喜欢不喜欢。而第三者的客观角度是说不管消费者什么心理感受?但是站在第三者的角度,这个消费者已经实现了消费的目的,比如升学,比如就业,比如成功或者幸福。那就不管他当时的感受有多差,还是要以结果论英雄,其实对这个结果的判断就是一个因人而异的主观判断。

概括说就是一个是过程论,一个是结果论,而且两者都还是个因人而异的结论,天然就可能存在矛盾。所以该不该学习就看你是注重过程还是注重结果的人。也就是你的育儿目标是什么?我们希望孩子是成功还是幸福?理想的人生是历经磨难终成正果还是一帆风顺波澜不惊?是五味杂陈好还是只有甜蜜蜜好?是过程愉快还是结果喜人?能两者并存当然是最好的,但是当然也是最难的。所以需要考虑的是在不能得兼时要鱼还是要熊掌。一个万能的答复可能就是适合的就是最好的。还有一个更万能的答复,就是没有好和不好。也就是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想明白这个道理,首先会让自己育儿的心态能够放平放松。

体会二:系统工程

看完书有一个很放松的感觉,就是原来这么成功育儿理论这么有一套的的人,他的'孩子也是有想自杀的感觉。顿时感觉在育儿这件事情上没有什么能确保你成功,不论你自己本人有多成功。

育儿本身是许多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时候错误的方向可能导致一个比正确结果还要好的结果,比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也有很多时候细节会决定成败,当然理论上能决定成败的肯定应该是大节而不是细节,但是这里说细节决定成败,是因为至少在当事人那里没把他当成大节,当成主要矛盾,而把它当成细节和次要矛盾,没有足够的重视去解决才导致了最终影响了结果。

觉得大前研一的种种理论能够应用的前提有一个关键的细节,当然他在书里也提到了,其实是离不开他妻子的帮助。这里边感觉和古代中国文化里面的阴阳理论很像,就是阴为阳之守,阳为阴之使。就像阴阳鱼的图里边,我们能看到的可能是那个鱼眼部分,但是鱼眼部分能够呈现还是因为有更大的鱼身的部分,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可能是画龙点睛的最漂亮的一笔,但是如果没有背后的整个积淀,也不可能有那画龙点睛出彩的一刻。

所以育儿是个系统工程。就像之前我们看的《贫穷的本质》里面说的一样,当我们看到了很多显性的部分还是不够的,还应该更多看到显性部分之后有很多预设好的前提,让人自然而然不假思索的就接受了。比如之前说比尔盖茨退学也能够成功,但是你还要看到比尔盖茨退学能够成功的背后是因为他的母亲在他退学之后,仍然让他得到了很好的计算机方面的教育和实践机会。就像那句歌词里唱的,没有谁能够随随便便成功。不过这么说很容易就会陷到不可知论里边,那既然我们现在要做这个事情,还是要从自己能够掌握的因素方面,尽可能的发挥积极作用。

体会三:积极有为,回到日常

积极有为还是无为而治?其实就操作上来说,无为而治的难度可能更大。作为我们普通人,还是应该积极有为、主动作为。哪怕只是为了心安也好,哈哈!毕竟乱作为和不作为,究竟哪个危害更大也真的很难说。但是做一个不作为的父母,感觉良心也很难通过。

大道至简,以不变应万变。从最日常的生活入手,吃饭穿衣走路行礼。千秋万代下来这些事情总还是有的,无论外在形式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但内在的精神内核是一样的。所以很喜欢小肆家的生活教育,包括食育美育。然后把这种从最日常生活中培养出来的道与术,扩大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就是授之以渔。从书里来说的话,主要的教育手段也都是从生活入手,也确实值得尝试。

这样按重要性排序其实是各种培训班教育小于学校教育小于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中言传又小于身教。这样算下来,做父母的最重要的其实是身教。所以育儿最重要的是家长的自我教育和成长。

《家》读后感篇6

我们生活来做什么?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有生命?罗曼·罗兰的回答是“为的是来征服它”。巴金老先生认为罗兰说的很不错,所以会有《家》里面的这股永远动荡着的激流,不曾停止,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它。这股激流里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

鲁迅先生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为了路。但是又有人说,路是有的,正因为有了路才有许多人走。激流一《家》以祖父的死,觉新的妻子钰难产而死,觉民抗婚的成功,觉慧的离家出走而结终。觉慧走了他的祖祖辈辈都不曾走过的路,尽管曾经他也曾有过犹豫有过顾虑,但是看到一个个可爱的生命遭受旧制度的摧残以致到那悲惨的结局后,他义无反顾、大胆地选择了离开这个受旧礼教影响极深的家庭,反对这个吃人的礼教的社会。而觉新经历了梅表姐的惨死,妻子瑞钰的惨死后还在走那条他不想走的但是又不自觉地去走的道路,他的“做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使他不得不继续去走这条路。

书中有许许多多的人物,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觉新的妻子瑞钰,梅表姐,琴,淑华,婢女鸣凤等等,而我是极喜欢这些人物的,但是又很同情一些人物。

觉新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不管是《家》,还是《春》、《秋》,他的懦弱,他的妥协,他的悲痛,他的善良,都给我极深的震撼。他从小就是聪慧的,是得到双亲的喜爱的,是得到私塾老师的赞美的,他的前途在他人看来是远大的。他有过美丽的幻想,他喜欢化学,他想中学毕业到上海或者北京有名的大学去继续研究,还想到德国去留学,但是他的幻想就在他中学毕业的`那一天破灭了,他的父亲已经给他安排了一门亲事,而且亲事就在下个月。他有过才子佳人的好梦,他有钟意的姑娘,他跟梅是互相喜欢的,但是他不敢反抗,他的“无抵抗主义”让他服从了长辈的安排,他做着他不喜欢的事,觉得尽了他应尽的义务。当觉慧念这么一句: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觉新是痛苦的,他说他不是青年,他没有青春,他已经没有希望了。随后父亲去世,他成了他那房的家长,背着重大的责任,那时他才20岁,虽然他觉得自己承担不了这么重大的责任,但是他还是没有抵抗的接受了。娶了瑞钰之后的几个月他是幸福的,他也爱上了这个善良的姑娘,他已经渐渐把梅忘了,因为梅已经嫁到别的地方去了,但是当梅守寡回到省城时,觉新又把以前跟梅发生的事想起来,他又觉得他辜负了梅,他还是没有忘了梅,但是他已经有瑞钰与他们的孩子海儿了,他也爱着瑞钰,所以他很痛苦。最后老太爷去世,瑞钰也面临生产,但是因为陈姨太“血光之灾”的鬼话,跟着四太太、五太太还有那些长辈们逼着觉新把瑞钰送到城外去生产,觉新也和平的接受了,他没有说一句反抗的话,就连最后瑞钰难产而死他也只是苦在心里,在人前他绝不敢反抗。瑞钰的死使他明白了真正夺去他的青春,夺去他的幸福,夺去他的前途,夺去他最爱的两个女人的是这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他觉得担子太重,但是他甩不掉,他想甩掉!他是无力的、懦弱的人,他最后唯一做的一件具有反叛的事就是帮助觉慧出走成功,他觉得这个家需要一个“叛徒”。

婢女鸣凤是一个很刚烈的女子,她深深的爱着觉慧,但是她觉得自己配不上觉慧,她不敢希望自己能嫁给觉慧,只希望能一生一世好好服侍觉慧。当三太太要把她嫁给冯乐山做姨太太时,她是拒绝的,她要用死来反对这桩耻辱她的婚事,她把身子投在晶莹清澈的湖水里,那里倒是一个很好的寄身的地方,她死也落得一个清白的身子。

如果说觉新是没有希望的,我们在觉新的身上是看不到什么希望,但是在觉慧、觉民、琴、淑华的身上却能看到希望。在我的理解里,他们是有希望的,是代表希望的。觉慧看到了旧礼教、旧社会的残酷,他要反抗,他接受新事物,所以他是有希望的,他代表了当时整个五四运动时期的新青年。但是他面对鸣凤的爱时,却是懦弱的,他还有些担心,没很大的胆量,有些犹豫。他也许是对自己是少爷而鸣凤是婢女的身份有些犹豫,虽然他不介意,但是他知道长辈们会反对,他担心这会影响他的前途,他担心他的工作会因此而被长辈发现,所以他才会说:“她平日总相信我可以救她,我终于还是把她抛弃了。我害了她。我没胆量...”最后鸣凤的死促使他做出离家出走的决定。

觉民是比较理智的,他也是接受新事物的,与觉慧相比,他显得比较有智慧,比较成熟,他没有觉慧那么冲动。他也是有希望的,刚开始他也是维护这个家庭的,但是受觉慧的影响和旧礼教、旧家庭、旧社会中的发生种种惨剧使他开始认识到旧社会、旧礼教的残酷性。觉民不会像觉新那样屈服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他有思想,并且也有勇气去反抗,所以当老太爷给他也安排了一桩婚事时,因为他爱着琴,所以他起来反抗了,他反抗了谁也不敢反抗的老太爷。他胜利了,他不会像觉新那样,所以他是家里的“反动派”“激进派”,但是他不怕,他还要觉新也反抗。

旧礼教、旧社会里受到残害的女子很多,琴是巴金先生寄予的那一线希望吧!琴进学堂,她接受新思想,是软弱的淑贞的依靠,在她的身上,人们能看到希望,琴让人觉得有力量。面对旧礼教、旧社会,她已近发出这样的疑问,这样的呼声:

难道因为几千年来这条路上就浸饱了女人的血泪,所以现在和将来的女人还要继续在那里断送她们的青春,流尽她们的眼泪,呕尽她们的心血吗?

难道女人只是男人的玩物吗?

牺牲,这样的牺牲究竟给谁带来幸福呢?

《家》读后感篇7

《家》是巴金创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作品取材于中国的一个封建的大家庭,写了这个大家庭的没落与分化,写了垂死的宗法制度还在吃人,同时也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与家庭的决裂,描写了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荡,这部作品奠定了巴金在中国文坛中的巨匠地位。

读完《家》的那一刻,我心中澎湃的浪花却没有平息。它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带给了我欢笑,悲伤,气愤,和失望。《家》描述的是一个封建的大家庭的悲欢离合。在这样的家庭中,有着不可避免的明争暗斗,纠纷,不公与压迫。但又因为身处于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时期,却也有令人感到惊奇的反抗。在封建社会的残酷迫使下,一群年轻可爱的生命受苦,煎熬,甚至是失去生命,因而故事中带着血和泪,带着控告与悲愤的呼声。把斗争的剑刺向了极度腐朽的封建社会以及害人的封建礼教,并暗示它走向灭亡道路。

读完《家》,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大哥觉新,觉新是巴金先生笔下的《家》中十分重要的人物,也是一个个性极其鲜明的人物。巴金先生也曾说:“我应当在觉新身上花费更多的笔墨。”可见,觉新这一人物在作者心中的分量以及其举足轻重的地位。觉新的悲剧不只是他一个人造成的,也是由整个家族和社会造成的'。

首先,觉新的自身原因。他在面对事情时过多地选择了逃避、忍耐、顺从。即使是牺牲自己和所爱的人,也要去遵从旧传统。为此,他出国留学的梦想破灭了,他心爱的梅嫁给了别人,最终他深爱的妻子也因此惨死郊外,临死前两人都没能见上最后一面。觉新曾感叹:“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只有牺牲的资格。”可是,他那毫无原则的苟且顺从,牺牲的不只是他自己的幸福,更有别人的幸福甚至性命。这完全是懦弱的表现,懦弱到毫无疑义的听从着家人的摆布。觉新的悲剧,他自己的懦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其次,家族原因。第一,觉新的家族地位。他是家里的长房长孙,他从一出生便注定要承担起整个家庭的重任。他是整个家族的未来,他承载着家人的希望。家庭就是他整个生活的中心,他的一切都要以家族为重。因此,他很难把视野投向整个社会,也就不会针对社会弊端做出抗争。这一特殊地位注定了他不能像觉慧那样激进,不能勇敢地做出反抗。第二,觉新的思想根源。这一点是由第一点衍生而来的。作为一个封建大家庭的长子长孙,他自然被寄予了厚望,接受良好的教育,当然这教育也是封建伦理的教育。儒家思想的孝悌观念自然早已融入了他的血液里。这也在思想上给他戴上了沉重的枷锁。在他的思想里他已不是简单的为自己而活,他活着就是为了整个家族。它完全是封建礼教的奴隶。恪守着长房长孙的规矩。他完全成了一个傀儡,被人玩弄,任人摆布,没有思想也没有灵魂。

最后,社会原因。在封建社会日趋瓦解的时代,像高家这样的封建大家族也注定走向腐朽和没落。家族的逐渐腐化令觉新认识到他所严格遵守的旧传统再也无力支撑起这个家,现实的巨大压力使觉新变得迷茫不知所措。他始终认为封建秩序是不可动摇的,因而在纷乱的境况中他只有选择墨守。

觉新最大的悲痛莫过于两位至爱的人的离去。

当他来到梅的床前,看着她“安静地躺在床上,眼睛微微闭着,头发飘散在枕畔,瘦削的脸像纸一样地白”,他心中会是怎样的滋味?悲哀?悔恨?痛心?可这所有的一切都无济于事,无论什么都已无法挽回那陨落了的年轻的生命。寂寞的荒庙中又有谁能陪伴那孤独的生命?

当瑞珏的声声苦叫从窗里飞出,传进他的耳朵,他又是怎样的心情?一扇破旧的木门最终使他们阴阳两隔,至死都没能见上一面,在门外狂吼的他又是怎样的痛苦?那两扇破旧的木门最终“拦住了最后的爱”。

直到此时,觉新才悔悟到:“真正夺去了他的妻子的是另一种东西,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这一切全压在他的肩上,把他压了这么多年,夺去了他的青春,夺去了他的幸福,夺去了他的前途,夺去了他所爱的两个女人。他现在开始觉得这个担子太重了。他想把它扔掉,他在挣扎,这如果说算作思想上的觉悟的话,那么他帮助觉慧离家便可称作是将这一觉悟付诸实践。他真切的感觉到“这个家需要出一个叛徒”,真切希望这个腐朽家族的改变。

觉新这一典型形象揭示的是懦弱的个人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饱受煎熬和摧残,最终葬送自己及他人的幸福的悲剧。他与觉慧构成鲜明的对比,也让人们看到了在新旧时代交替的背景下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矛盾。

总之,《家》这部作品从思想内容上,对摧残人的青春、生命的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愤怒的控诉,对那些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受苦、挣扎最后作了牺牲品的人们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对那些为争取自由的生活而奋斗的人们进行了大力的歌颂。这个社会永远都是在进步的,并不会因为有什么羁绊而停止,而且它也不能够停止,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得了时代的潮流。尽管有如此之多的“乌云”,但它永远遮挡不住“太阳”的光辉。

《家》读后感篇8

当历史的潮流行驶到分岔口,汹涌的洪流相互冲撞、交融。有智者们在思想的高峰上对立而立,巨人般地屹立于行动之中。两者合而为一,融入知行合一的境界,乘风破浪,直抵辽阔的海洋!

《家》是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中的一部作品,它对封建大家庭制度进行了抨击,揭露了其中腐朽的礼教纲常。小说以高公馆的三位长子为主要视角,生动展现了封建制度、思想和道德统治下的亲情、爱情、友情以及理想之情。通过描述大家庭中的人物关系和他们的遭遇,作者有力地批判了封建制度对个人自由和幸福的压迫。而与此同时,小说也展示了新时代来临对旧时代的冲击和改变。新思想的涌现和新生活的追求给那些渴望破除旧思想的人们提供了持久的动力。他们不再满足于被束缚在封建道德和伦理观念下,他们追求自由、平等和个人价值的实现。这种追求在小说中通过一些主要人物的行动和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家》这部小说透过对封建大家庭制度的揭示和批判,以及对新时代追求的描绘,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独特而深刻的故事。它在文学上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是一面镜子,让人们反思过去的社会制度和伦理观念,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龙生九子,书中的三兄弟有着共同的父母,但却有着不同的人物性格和特征。大哥觉新年幼懂事听话,成绩优异,父亲死后担当家中重任,照顾老小,可担得上恭顺二字;二哥觉民稳重内敛,最为礼让和疼爱三弟,有着坚定的信念和行动,可担得上成熟二字;三弟觉新热情好动,好喻反讽,性格敏感,具有较强的同理心,但雷声大雨点小,担得上外强中干四字。少年时代的三兄弟都有着如春日般美好的爱恋。

大哥觉新少年时期和大姨妈家的梅表姐可谓是青梅竹马,身边的人们都认定了他们会喜结连理。仅仅因为大姨妈和觉新妈妈牌桌上的赌气,断送了这两位情投意合的年轻人的美好爱情。在此我们第一次看到了大哥觉新的被禁锢之处,如若觉新能鼓起勇气与家中长辈言语请求一番,解开两家心中的点点郁结。

觉新从小被爷爷安排了婚姻,而梅表姐也因为家族的安排遥远地嫁到了宜宾。婚后,觉新的生活变得异常幸福,他娶到了一位贤淑可人的妻子,她不仅博学多才,精通书画诗词,还恪守着传统的三从四德。然而,梅表姐却在丈夫去世后,受到了婆家冷眼的压力,被迫回到了成都。得知这个消息后,心痛欲绝的觉新独自吹起了悲伤的笛子,与寂寥绝望的梅表姐在远方的尼姑庵中互相呼应。每天冷落清秋节的忧伤之下,梅表姐最终郁郁而终。觉新心痛不已,还没来得及缓过神来,因为他的退让,他的妻子为了避开所谓的“血光之灾”而远离公馆,在生产过程中因照顾不周、环境恶劣而不幸去世。突然想起纳兰成德在词中所说的一句话:“当时只道是寻常”!所爱之人都因为他的妥协与退缩而不再存在,对于觉新来说,这份痛苦将永远持续下去,只有自己才能真正感受到其中的悲伤!最终,在一片混乱之后,觉新决定支持觉慧远走他乡,带着内心的不甘与斗争意志,去打破新世界的壁垒!

三弟觉慧自小便与丫鬟鸣凤玩耍,少年觉慧与豆蔻年华鸣凤互有朦胧情意。鸣凤情意之中求改变命运之意较重,觉慧爱意之中同情怜悯之心稍稍泛滥。文中数次给了觉慧替鸣凤反抗的机会,小到折花端茶,大到婚姻嫁娶。觉慧自认抗争会激烈异常,而到最后自家爷爷安排嫁于六十多岁冯老爷的鸣凤投湖自尽,也未见觉慧一次明确的反抗。鸣凤的直面死亡,给了觉慧很大的冲击。互相爱恋的两人,一位选择死亡也不愿丢掉对他的情意,一位却连坚定的决定和发自内心的言语都不敢做出和发出。

二弟觉民是一位理性思维且注重当下的年轻人。他与三弟一起接受和讨论新思想,容纳三弟的激进愤怒,并理解大哥的束缚感。他与琴有着相同的理念,并勇敢地表达了对琴的情感。当爷爷决定让觉民结婚时,觉民离家出走以抗议这个决定,同时也抗议封建制度对爱情的压迫。在爷爷临终之际,觉民收到消息后匆忙回家,见到爷爷最后一面。他展现了感情的追求和孝道的行动,具备追求和担当的'品质,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理想的年轻人。这种成熟稳重、积极向前的血脉传承,为觉民和琴成功走到一起奠定了基础。

三兄弟,即代表着三种思想。一种是心怀新意的人,虽然行动仍然受到旧物的束缚,但他们妥协于封建制度之中。另一种是心怀新意的人,他们自豪而坚定地站立,对现状愤慨不已,但却没有迈出任何步伐。最后一种是心怀新意的人,他们愿意保留旧物的好处,同时追求新事物的理念,将知识与行动合为一体,稳步向着追求中的世界前进。

诚然,转换视角,我们会发现新的世界。当我们注视着家中时,我们只能看到自己的生活和状况;当我们注视着民众时,我们只能看到自身的处境和需求;而当我们拥有智慧的眼光,我们才能看到整个天下的全貌。虽然书中没有明确提及家国这两个词,但是通过书中的一个小片段,我们已经足够了解整个国家的状态。顽固守旧者是腐朽的根源,而激进的开拓者则为前进提供了动力。而理性的人们则是稳定的中流砥柱,他们将保证开拓的土地得到巩固,同时也会培育出腐朽根源所孕育出的新芽。这三者相互对抗,相互作用,为新世界的到来提供了蓬勃的生机。

心中无“辫子”,行中无“辫子”,脚下和心上的合二为一,方能追寻生活的幸福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