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清照传》有感篇1
李清照,这位历史罕见的才女,她随着时光逐渐变幻的模样,经历了甘之如饴的爱情过后,独自的地老天荒,如画卷一般展现在我眼前。
想来对这本书并无太多印象,这是因为从前思想太浅,只知词美、人美、意美,不知词或诗的背后,是年少天真活泼的欢乐,抑或是后来世事惨淡的悲凉。这本书里描绘了她的'一生,她所保留下来的每一首词作,几乎都在这故事中渐渐道出。她是一位宋朝词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还是苏轼的弟子。在那样一个女子并不受重视的时代,她还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可以随心所欲地填自己的词,尽管朝廷之事扰人,依旧扰不乱她那颗淡然的心。她的一生,以北宋灭亡为明显的分界线,词作从此转变了风格,前半生的岁月静好,后半生虽是人走茶凉,但她还保留着自己那股子才情。战火、朝廷的偏安,世事的难料,让她看透悲欢离合,然而,岁月虽凄凉,她却从不绝望。
她被誉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但其实,她内心深处的浩然正气也时时刻刻影响着她,不然又怎会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样的千古名句呢?她是个温婉的女子,曾经乘舟采莲,细嗅青梅;后来与赵明诚结为夫妻,煮酒论诗,醉心于金石书画……世事不问,毫不挂心,岁月里是那样的悠然自得。诗词中无不透出的是活泼灵动。到了后来,却让她遇见了生活的真相,遭受了国家的风雨飘摇,让她何去何从。
虽然命运多桀,经历了那么多起起落落,李清照的生活才显得更加圆满。然而,在这历史长河中,她真正没有被忘却的是什么?是才华。作为一位女词人,在重男轻女的社会,她的才气纵横才让所有人记住了她。如果她仅仅是一个平庸的女子,或许已被许多教条管住了脚步,再也迈不开来。她的才华,是她所拥有的骄傲。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是那样贴切,她的学识,她对人生丝毫不屈服的态度,对周围人事的理解,都是她的才华。她成为了一颗历史中永不磨灭的明珠。
并非岁月深情,而是她的才华惊艳了岁月。
读《李清照传》有感篇2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知识世界的桥梁,更是我们“缺一不可”的良师益友。同时,也正是一本书帮我打开了沉甸甸的宝箱。而这本书的名字就是《词传》。
书中以作者细腻的笔触和优美婉转的文字将全书大致分成李清照一生的四个时期——“少女时期”、“别君时期”、“流离时期”和“晚年时期”,并收录了她在各时期的经典诗词。通过不同的作词背景,探索她内心的世界,并生动地写清楚了李清照的一生。
初读时,我的心中总藏着很多的疑问。李清照温婉多情,才华横溢,语出了“绿肥红瘦”的千古佳句,道出了“生当作人杰”的豪情壮志,“寻寻觅觅”的悲哀凄凉,“席卷西风”的悠闲舒适,又写出了“凄凄惨惨戚戚”的离别愁绪……但,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李清照?
李清照的一生经历了太多太多:踏着轻快的脚步走进了生命中无比浪漫的春,闺中少女,如花如梦;带着火热的爱,来到了无比焦灼的夏,离人相别,心不离;在失去爱人的痛苦中,又来到了无比肃杀的秋,国破家亡,黍离之悲;最后,拖着疲惫的.脚步,走进了人生的最后一站---生命中无比凄冷的冬,凄惨晚年,物是人非。随着时间的流逝,火热的心变得冰冷,乌黑的发变得雪白。没错,她老了。也许“一代词宗”,是后人对她的怀念与些许补偿。但历史与人性,本就是错位的,历史给李清照荣耀,也许并不是她所的,而她苦苦追求的,却偏偏给不了……
读到这,我想到了《红楼梦》。曾经贾府的兴盛繁荣,不是和李清照的少女时期一样吗?可到了后来,黛玉命归黄泉,贾母、王熙凤驾鹤西去,一个个悲哀的让人垂怜。读完两本书,也许给人最直接的就是我们要珍惜大好春光。没错,人的青春是可贵的,一去不复返,而正在时期的我们,要更加珍惜青春,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长大后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来来去去皆优雅,分分合合亦淡定。人间经历风吹雨,锦瑟年华与谁度?人生恰似花一场,花开时节满芬芳。
读《李清照传》有感篇3
吟诵着随缘散人的《李清照传》,蓦然间想起了那个与风花雪月有关的年代。杨柳岸,断桥边,春花秋月,斜阳芳草,处处有着太多的悲喜交织。
那个女子她就在那里,在诗词的世界里,素手执笔,写风雨飘渺,写流水落花,写人间悲欢。
陌上芳草萋萋,庭前夕阳依依,她深邃的眼眸望向这良辰美景,折射出的却是记忆中美好的点点滴滴。
忆当年,她还是个明媚的少女,溪亭日暮,把酒盈樽,乘舟误入藕花深处,难以言说的兴致盎然。
忆当年,她和他于茫茫人海中欣然相遇。她窈窕端庄,他温文尔雅,他们对彼此的爱慕投影在各自的心波上,他们盼望着花前月下的`相聚,他们坚信着长相厮守的诺言,艰涩的两处相思后,有情人终成眷属。
然而甜蜜的爱情却抵不过时代的巨浪。
山河破碎,风雨飘摇,金兵南下,仓皇北顾,深爱之人也不幸分离,两个人的相互陪伴,变成了一个人在风雨中踽踽独行。
昨日那个少女,今日已老了;山河依旧好,只是人憔悴。后来的李清照更多的是处于一种孤寂与凄凉的生活中。寻寻觅觅,凄凄惨惨,她寻不到归处。独行远方,快意恩仇,不过是在风雨中打捞自己。《金石》未完,文物失窃,甚至爱情也凋零破碎。张爱玲说过,乱世的人得过且过,没有真正的家。
朔北挥戈南下,南宋固守半壁,流离失所的她竭力追随皇帝的步伐,到头来却像飘飞的蓬草,哀哀打旋。世界早已不是以前的模样,落红满地,荒凉人世,无枝可依,把酒消愁,愁却更愁……然而她选择了坚强的活着。她的性情中除了伤感,亦有倔强。她能吃苦,生离死别,悲痛伤寒,所有痛苦她以一个弱柳扶风的女子之身挺住。
绍兴二十五年的那个秋天,李清照离开了人世。带着些许凄凉,些许不舍,她蓦然转身,走得无痕无迹。
人生本就是未知的旅行,山一程,水一程,风雨无定,岁月凄迷。有人沉缅旧事,彷徨无措;有人抛下从前,步履从容地走向远方和未来。我想李清照一定毅然选择了后者,难怪梁衡评价她为“乱世中的美神”。
纵观李清照的一生,悲盖过乐,哭淹没笑,又何妨呢?在文字的世界里,她一直坚守,浮华煮酒与时光对饮!那个女子穿越了时空,在我眼前坚定的说:不要害怕,生活中的风霜雨雪,皆是祝福……
读《李清照传》有感篇4
没人在意她在独守空闺时写下“静中吾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时的寂寞惆怅。没人知道她爹爹受牵连入狱时,她求公公赵挺之搭救却受尽白眼,道出“炙手可热心可寒”时的绝望。没人知道赵明诚弃城逃跑时,她内心生当人杰,死亦鬼雄的气节。没人知道她丧偶后被骗二婚再离婚,锒铛入狱而后获救时对友人的感激涕零之情。晚年,无儿女承欢膝下的孤独寂寞谁人能怜?到最后只能幽幽叹一句:玉骨冰肌未肯枯!一词作罢,历史上多了一个女词人,世界上少了一个李清照。
初读这本书,还是在少年时期。那个暑假,与李易安就此萍水相逢。通过与书中的易安同悲、同乐,同呼吸、共命运,一个情感细腻、敢爱敢恨的女词人闯入我的世界。于是乎,我开始到处搜集李清照的著作、传记甚至是各种周边,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这本书不但让我与李清照的邂逅,也让我与文学开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旅程。
初见李清照,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少女。一个静谧的清晨,一位妙龄女子正在怡然自得地打着秋千,罗衣轻飏,像燕子一样地在空中飞来飞去。额间鬓角挂着汗珠,一颗颗汗珠俏皮地从脖颈间滑入了轻薄的衣衫里,微微浸湿了后背。突然,花园里闯进来一个陌生人。女子霎然间变得惊慌失措,像兔子一样窜出去躲了起来,都来不及穿鞋子,仅仅穿着袜子就跑了。也许这是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第一次相见,大概是惊慌中看到了男子的模样,躲在暗处的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只能倚门回首,故作嗅青梅的样子,偷偷瞄一眼客人,以表现其若无其事来遮掩她的紧张。一个惊诧、惶遽、含羞、好奇的少女形象,栩栩如生地刻划进了我的心里。当然,随着不断深入地了解,李清照的形象绝不止于此。
莲子已成荷叶老,是她对大自然最真实的观察和近乎于天真烂漫的想象;惊起一滩鸥鹭,是她对生活无比的热爱和不羁的追求;何须浅碧深红色,是她无与伦比的自信和睥睨一切的高傲。成婚以后的她,依然保持着独一份的生活情趣。轻解罗裳、云鬓斜簪,少妇的千娇百媚跃然纸上;绿肥红瘦、暗香盈袖,是她以女性的视角对这个世界和社会的感触。当然,国破夫丧对她的打击也是巨大的.。双溪舴艋、满地黄花,诉不尽天上人间的哀思,却无人堪寄。
她有趣的灵魂热烈而奔放,无比美好。作为一个女子,她冲破了封建时代桎梏,突破了宋明理学的束缚,尤其她的“别是一家说”在文学史上为宋词确立了地位。她向往归去来兮辞中“审容膝之易安”的生活,可她的人生却又颠沛流离。
如果想了解这位传奇女性的一生,刘小川的《李清照》值得一读。
读《李清照传》有感篇5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是3号选手,我向大家分享的是《半生烟雨,半世落花:李清照传》。
在话题开始之前,我想问大家,大家心中的诗人是怎样的?
随园散人印象中的诗人是这样的,他们悲伤过,落寞过,愁怅过。说着世事无常,笔下却是岁月无恙。
在悠悠历史中有许多的诗人,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中自信的李白,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满腹豪情壮志的杜甫,也有“”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中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李清照。
那么今天我们便来聊聊李清照。
李清照,“千古第一才女”,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她是宋朝世界里的一代词女,她的一生经历了繁华之败落。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世家,自有饱读诗书,又备受父亲的宠爱,故而不受俗礼约束。之后十几岁的李清照凭借着一首《如梦令》,轰动了京师,也在北宋的文人圈中逐渐名声鹊起。再后来李清照与赵明诚相遇,与他相爱成婚。他与赵明诚之间有过许多赌书泼茶,羡煞世人的日子,以至于后人总觉得他的爱情美极了。
只可惜世事无常,后来的故事却急转直下。江山破碎,世事飘摇,深爱之人不幸离世,而两个人的花前月下也变成了独自的地牢天荒。
也许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在不经意间,月缺了,花落了,而故事也暗淡了。
她刚以女子之身立于一种文人之中,她是婉约派词人,却也曾写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般豪气的诗句,她写下的诗词流传千古。
书上是这样描写她的:“她是风姿绰约的',亦是多愁善感的”。这句话许是对李清照的总结。
我想阅读《名人传》,不仅仅是阅读名人传,更是从文字中去看看他们那精彩的一生。我由衷的邀请大家来阅读这本书,从文字中去看看这位千古才女的一生。
谢谢大家!
读《李清照传》有感篇6
一杆红伞,几支梅花,我一眼就被这简洁而又诗意的封面所吸引,但读完本书后我却被著名女词人的晚年愁思给勾住了心神。
李清照与赵明诚这对神仙眷侣常常为世人所称道,但世人却不知他们恩爱背后的一笔笔划痕。不过这些事情都可以暂且不提。因为在裂痕越来越大之前,赵明诚已死在进都述职的路上。而我认为,在此之后,李清照彻底地步入了人生的另一个阶段。
首先是那些好不容易从战乱中挽回的,自己早年与丈夫辛辛苦苦寻来的金石惹的祸。那些珍藏的佳品被邻里乡亲们从墙壁中砸出,被低价售卖给别人,唯留几本破书,几张残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和睦场景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则是战火连绵、一昧忍让的战乱环境。
再者便是那难消的国仇家恨了。作为提倡报仇雪恨的“主战派”,李清照一向是瞧不起那些懦弱无能的“主和派”的。“圣君大信明知日,长乱何须在屡盟”,这便是在直白地怨刺朝廷了。但纵使李清照有千般才思、万般壮志,却也抵不过一具女儿身。
其实她也有想过去放弃那些深沉的愁怨,去嫁给一个爱她的人,继续去过那种安宁的生活。于是她便这么做了,但她这次却看走了眼,嫁给了一个贪图她钱财、名利的人。待那人发现她收藏的`金石早已随着之前的东奔西跑而流落殆尽后,便越发对她不好起来,甚至动辄打骂。而我们的大才女李清照是决不会像那些大字不识的妇女一样忍下这一顿又一顿的毒打的,于是她选择了告官。
据史料记载,宋朝女子告发她的丈夫的同时是要坐两年牢的。李清照带着枷锁上庭,真的被下了大狱,后来经人周旋求情九天之后出狱,此间李清照受的磨难便可想而知了。李清照在写给綦崇礼的答谢信中说到“我用尽一生去追求完美与智慧,却落得难逃万世讥笑的结局”,字字肺腑,可见其内心的伤感和不被人理解的痛苦。
最后,我想用李清照诗中的两句话作为结尾: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李清照就如那梅花,傲然挺立在雪中。但却因为那宋朝的动乱,始终不能窥得其全貌。
读《李清照传》有感篇7
炎热的天气,我也是暑假来临的预告,今年的暑假依然是一如既往的闷热,而我却在这宁静的书香中认识了一位让我终身难忘的人。
他幼年执笔,写下一篇篇千古流传的舒张,被人们称赞为邢台他才华横溢,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她容颜如仙女下凡,被人误认为是天上之人。
李清照,一位被世人永远记住的奇女子,她的魅力绝不仅仅是那冠绝天下的诗篇,还有他的人格。
他们说他天资聪颖,他却说自己只是喜好读书,人们说他的诗章如同一幅山水画,他却说那聚一聚,尘封的笑谈,人们说他的文笔有如苏轼重生,但又带自己的独特,他却说自己只是信仰的'苏轼。人们说他寻思仙女,但她只是说自己略有姿色。
是在我的周围也有这样的女子,天资聪慧,容貌清纯,热爱文学,它就是按朝阳,他的作文总是被老师当做范文,他的文章总是出现在各种文康报纸上,而且他彬彬有礼。谦虚,不张扬。在我心目中的李清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只要我们坚持而不言弃,努力而不骄傲,就会实现自己的梦想。所以说这世间有许许多多的李清照,东三段,让我们积极向上,努力拼搏,放射出自己的光芒,成为下一个李清照吧。
读《李清照传》有感篇8
皎皎兮如繁花,飘飘兮似浮萍,瑟瑟兮如秋风
——题记
中国有着灿烂的诗词文化,相比可言志的诗,我更喜欢句子长短不一,却更善于抒发情感的词。一说到词,那我便不得不谈到一个女子。
虽是女子,却“巾帼国不让须眉”,。在众多男性词人中斩头露角,在词坛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是“古代第一才女”,也是乱世之住人。她就是南宋女词人-“易安居士”李清照。
我轻轻打开《李清照传》走进这个不凡的女子。清照的故居在大明湖畔的趵突泉边,垂杨处的一户书香门第。小清照还在襁褓之中时,母亲便之故,而此时父亲李格非又恰好被调为京官,无奈之际,只好将她留在了明水老宅。好在,那里还有她的家人,在家人的关爱和书香的熏陶下:她工诗善词,才情过人。
犹记得我学过她的第一首词:《如梦令》;那年,她劣龄十五,应行“及笄之礼”,意味着到了出嫁的年龄,可那时的清照内心仍是个少女。于是那天,她喝了酒。少女不胜酒力,“沉醉不知归路”却“误入藕花深处”晕红了的脸;夹杂着微醺的酒气:醉染了一池藕花那一方静水,以及那一天的晚霞。惊起了一滩鹭鹭,披着沉沉暮色,翩翩起舞。那时的她:天真烂漫,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待字闺中的清照是青涩的。她
的那首《如梦令》引起了文坛的轰动,她也因此遇到了丈夫赵明诚。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她说“此花不与群花比”,又说“自是花中第一流”我仿佛能从字句中看到她的快乐与自信。可她的自信中却又不缺含蓄与内敛。“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她像是一个美好的清晨,又是一个幸福的可能。她这一时期的词,给我的是一份单纯、一份温柔。
可世间终没有一帆风顺的路,她的人生也在靖康之变中走入低谷,北宋灭亡,破国之恨已让她痛苦不堪。仓皇南渡,又惊闻丈夫染病猝死建康,丧夫之痛更是让她伤心欲绝,可这个羸弱而历尽沧桑的女子却愈发地坚强。“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六年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是她对故国不绝思念;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苏。”是她对南宋偏安一隅的可耻行径的愤怒斥责。
而我最欣赏的,也就是她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大气。
作为一个婉约派女词人,她的词并没有局限于儿女情长,她的'晚期作
品大多都牵挂到家与国。她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紧密联合起来。用自己的词作剑。暗含尖刻的批评与讽刺,直击南宋统治者的要害。
李清照终是孤独的,在程朱理学对女子紧密的束缚之下,清丽洒
脱的她仿佛是一个“异类”。可正是这个“异类”让我们看清了一个时代的悲剧。她不仅仅是一代词宗,她更代表了一段历史。二十多年青灯照孤壁的孑然独处,李清照在苦苦地跋涉,顽强地抗争。看透了沧桑变幻的她,在晚来风急之时,勤修《金石录》。在梧桐冷雨之夜考撰《漱玉词》。她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孤灯,蹒跚册地走过。
一开一合,一本《李清照传》已不足以说尽李清照。她的风华绝代,她的才气出人,她的优雅与悲伤是道不清也说不明的。品李清照的词,一品学句之婉已转,二品意境之凄美,三品命途之多舛,四品家国之兴哀。她只是一个女子,却将自己的生命演绎成了一段传奇。从她的身上,我看到了柔美与刚强,这个不屈的女子应是历代女性的榜样。
读《李清照传》。我用心品着她的一生,感悟着她的感悟,我似乎看到她在沧海水天一线中,仰望那即将到来的黎明,而那鱼肚白的天空,也泛起点点微笑。
读《李清照传》有感篇9
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如夏夜空中的满天繁星,神秘丰富,让人移不开眼。而宋词就是这满天繁星之一,也是这星辰大海中一抹不一样的光彩,它是如此与众不同,夺人眼球。
在我小的时候,只知道唐诗,并且从小就开始接触唐诗,背诵唐诗,读起来也朗朗上口,押韵。后来知道了宋词后,发现它的句式杂乱,长短不一,和唐诗大相径庭,可能因为从小接触唐诗的原因,自然对唐诗更喜欢一点。但在不久前,我读了《李清照词传》这本书,改变了我对宋词的.看法。我细细品味它们两者的不同和各自的优点,发现宋词不像唐诗那样整齐,但正是那长短不一的句式才使宋词更加别具一格。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即是当行本色也。”中华文坛几千年,但能找出来的女词人却寥寥无几,至于原因,我想可能是因为古代对女子的偏见吧,古代总是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而她们一生的工作,似乎就是相夫教子,顺从丈夫的本意。而李清照却与他人截然不同,她不仅有才有貌,更有着别人所没有的人格魅力。这正是我喜欢她的原因之一。
她出身书香门第,灵秀聪慧,少有才名,并工书画,尤擅诗词,手持神笔,写尽世间情感。她爱花,爱酒,敢饮敢醉,敢爱敢恨,既有巾帼之淑贤,更有男儿之豪气,说起“女中豪杰”,人们总是不由自主的想起她。她有过如诗的爱情、赌书泼茶的情趣,也经历了亲人离世,山河破碎,颠沛流离,发常人之感慨,心怀国家天下。北宋末年,金兵大肆入侵北宋。在战争年代,她凛然执笔,讽喻今古。
李清照是婉约派词人,年仅16岁的她就写下了“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少女的纯真、灵动、俏皮,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鲜活于人前。在《一剪梅》中,她初次与丈夫别离,孤独时时侵心,在万般思绪中,她写下了这首词。她望着大雁归来,多希望其中有赵明诚给她的书信,“花自飘零水自流”,原来一切只是她的幻想罢了,眼前分明是花儿凋落,水自东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相思之苦,刚从紧皱的眉头上下去,转眼又漫上了心头。这首词生动地写出了她对丈夫的浓浓思念。“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认为败就失败了,男子汉大丈夫要敢于面对失败,勇于承担责任,项羽之所以可以成为英雄,是因为他虽有退路,却甘愿自刎乌江,宁死不屈。如今国家正是用兵之际,但一些官员却贪生怕死。无奈自己只是一个弱女子,只会写文章,无法上阵杀敌,只能以笔为戎,表达自己的愤慨。
清照,这如名字一样,它品质清洁,照亮了中国文化的词坛,为后人留下了文化瑰宝。她的人格和她的作品一样受人崇敬,她不仅有才华,有学识,还有远大的理想,豪情壮志,爱国情怀。李清照,一位刚毅坚强的女词人。
读《李清照传》有感篇10
有句话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易安便是她,一个饱经离乱坎坷却依旧坚强的女子,一个至今鲜妍在历史长河中的女子。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起初,她也是个活泼明媚的少女。她会"沉醉不知归路,误入藕花深处",颠覆名门淑女端装矜持的形象,天真率性;她会与侍女调笑"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挣脱闺秀不苟言笑的严肃枷锁,随和自然;她也会"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见到心上人时露出女儿家的娇态,真实可爱。她的整个少女时期,在叔父与父亲的庇护与教导下过的格外快乐而无忧无虑。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与宰相之子赵明诚成婚后,因志趣相投,夫妻一起收集金石文物,吟诗填词,赌书泼茶,极为恩爱。美中不足的是,赵明诚几次出仕于外,而致夫妻分离,许多相思便寄予诗词。她说"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她的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阙阙词,写尽相思。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生活不会怜悯诗意,苦难也不会因才华绕道。靖康之难,他被迫南渡,赵明诚却在途中病逝,国破家亡的痛苦如浓云密布般袭来。她遇人不淑,第二任丈夫张汝舟假意逢迎,只为那些名贵的文物,得知目的无法实现,便对她拳脚相加。她做了那个时代的壮举,状告张汝舟,不管流言蜚语,她终于又回到了冰清玉洁的自己。时代的忧伤,个人的.际遇,让她吟出了她唯一的豪放词《渔家傲》,她说:"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豪放旷达,意境瑰丽,却难掩其中悲苦。这是她幻想中的精神归宿,是她对这个山河破碎的时代喊出的悲音。她陨落在命运的颠簸中。
她说:"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钦佩项羽,便也想和项羽一样生为人杰,死为鬼雄,不知道她自己如何评价自己,但在我看来,她敢于打破封建礼教的枷锁,敢于掌控自己的命运,是为人杰;她带着她率真的个性,真挚的情感,成熟精美的艺术手法徜徉在诗歌长河,近千年不朽,是为鬼雄。
她,不管是年轻活泼,还是白发苍苍,都只遵照自己的意愿而活,不去看那些势利嘴脸,不去听那些风言风语,终活成了世间一瞬风采,在词坛留下深刻而悠长的印迹。她,李清照,她的率真与诚挚,她的魅力与才华,她的坚强与无畏,正适合她那句吟咏桂花的词——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她就是那朵开在词坛中独一无二的永不凋谢的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