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赞篇1
松树是有名的“长寿树”,我们的院子里就有几棵。远远望去,松树就像一个碧绿的等腰三角形,没有旁逸斜出的枝干,长得规规矩矩。松树的叶子就像一枚尖尖的针,老的松针是深绿色,年轻的是嫩绿色。
到了秋天,松枝前就长出了一个个小松果,松果刚开始还又青又嫩,小小的身子躲在松针里面,害羞的不敢探出头来;渐渐地,松果长大了,还换了一套棕色的'衣服,嫩嫩的皮变得干燥粗糙,与朔风抗争。松果成熟时,我还会捡一两个回去留作纪念。待到冬天,其他树的叶子早已掉光,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松树上松针却丝毫不受寒风的影响,还是翠绿的;松树也巍然屹立在萧瑟的风雪之中,任凭寒风怒吼都纹丝不动,任凭自己身上积有多厚的雪都绝不低头弯腰。松树的品质多么高尚啊!
松树不仅具有观赏价值,它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松树全身都是宝,松树干有许多的用途,也是优质的造纸原料,松树的脂液可制松香、松油。松针中也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可开发各种类别的保健食品、饮品和酒类,甚至还可开发护肤品等许多日用品呢。松树籽(松果中的松子)能像瓜子、花生一样食用。具有关资料显示,松树籽含油率78%,蛋白质14。8%,具有多种维生素,是很有价值的保健产品,据说松子还能延年益寿呢!
人和树一样,要做像松树一样的人,因而我们要学习松树的正直、朴素、坚强的许多内在品质,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松赞篇2
自古以来,岁寒三友被人深深喜爱。有人喜欢不畏严寒的梅花;有人喜爱挺拔雄壮的劲竹;而我,喜欢那顽强坚韧的松树。
松树,它是一个顽强的生物,生命力极其强大。不管是在险峻的怪石中,还是在贫瘠的土地上,它都是茁壮成长。
秋风习习的秋天,万物都披上了黄色的衣裳。一片片落叶飘飘悠悠的飞在地上,整棵树光秃秃的.。平日活泼的小草低下头,无精打采。花全部枯萎,了一点也看不到往日的艳丽。只有松树挺着坚硬的身板,任由风吹雨打,英勇无畏的挺立着。
冬季终于来了,寒风像一把把锋刃的冰刀,一刀刀割在松树的树干上。但它毫不畏惧,天气越是寒冷,它就越加增坚强。
松树用它那顽强的生命一次次的抵御冬天的多重而猛烈的攻击。春天就在这些猛烈的攻击下,踏着温暖的步伐来到了。万物复苏,草木都长出了嫩绿的新芽,松树在解放后腰挺得更直了。贪婪的吸收着那久别的阳光。
松树的顽强是我喜欢它的原因之一。我最喜欢的还是他那自我牺牲的精神。松树的树干是用途极广的木材,而且是很好的造纸原料;松树的叶子可以提质挥发油;松树的脂油可制松香,松节油,是很重要的工业原料;松树的根和枝又是很好的燃料。
松树全身都是宝,所以人类很想砍伐它。在砍伐它的时候,松树毫无怨言,因为它知道自己是为了帮助别人而牺牲的。
我们要像松树一样,有坚强的意志,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松赞篇3
人人都说花美丽,但我却爱松树。
秋天,花凋谢了,草枯萎了,许多树的叶子都落尽了,松树却在秋风秋雨中舒展着它的枝叶,它的叶子像一根根深绿色的长针,皮也好像一块块胶布交错着贴在树干上。一束束针一样的叶子在秋风中摆动着,好像在说:“我们不怕风。”
寒冷的冬天,鹅毛大雪在空中飞舞,凛冽的寒风吹着哨,猛烈地摇摆着松树。大片大片的雪花往松树上压,它的枝杈上积满厚厚的雪。风与雪都想征服松树,但是,松树以它顽强的毅力与抗寒力一次又一次地战胜了风与雪,等待着春天的到来。
春天来了,??春雨像乳汁一样哺育着万物。松树也在春雨的哺育下开花了。一朵朵黄色的小花长在枝头,迎着温暖的春风,笑着、笑着……只要用手一碰树枝,那黄绿色的花粉就像烟雾一样落下来,随着温暖的春风慢慢地飘去。
我爱松树,更爱它那种无微不至的献身精神。松树的树干是良好的.木材,又可以造纸;松树的叶子可以提炼挥发油;松树的脂液可以做松香、松节油;它的枝与根还是非常好的燃料,可以用它做成火把,照亮人们前进的路。夏天,它撑开一把大伞,让人们乘凉……松树虽然没花那样美丽、芳香,但是为了人类,它即使粉身碎骨也毫无怨言。
我望着远处的一排松树,默默地想:我也要做一个什么困难也压不倒的人,像松树那样坚韧不拔、英勇不屈,做一个终生为祖国人民作贡献的人。
松赞篇4
松树,大家都很熟悉,它没有花儿那样美丽,也没有别的树木那样引人注目,但我仍然赞美它!
温暖的春天来了,花儿变成了花骨朵儿。这时,松树却开始蓬勃生长了,经过春雨的滋润,它开出了几朵可爱的`小黄花。
炎热的夏天来了,火辣辣的太阳炙烤这大地,有的花瓣儿被晒成了黑色,有的树木经不起这么热,变得无精打采。而松树的针叶却更加苍翠,更加茂密,仿佛在说:“我不怕热!”
凉爽的秋天来了,花儿凋谢了,小草黄了,树叶也黄了。只有松树还更加苍劲,它不怕风吹,也不怕霜打,好像在说:“我不怕风!”
寒冷的冬天来了,花儿不见了,小草被那鹅毛大雪覆盖了,其他树木也早以向大雪和凛冽的寒风屈服了。而松树却用它的抗寒能力一直抵抗着“冬爷爷”的袭击,大风想把它吹到,大雪想把它压垮,但松树依旧傲然挺立!有一句诗说得好:“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朋友们,松树坚韧不拔、顽强不屈、默默奉献,愿松树精神浇灌每一个人的心田!
松赞篇5
提到感谢,那我感谢的对象就太多太多,爸爸、妈妈、老师……然而,今天那在路边随处可见的松树却成了我感谢的对象。
松树四季常青,而且从来不向恶劣的天气、环境低头,它坚韧不拔的毅力让人佩服。开国十大元帅之一的陈毅就曾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青松》来赞扬松树平凡之中的伟大: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诗中“挺且直”和“高洁”二词不仅道出了松树坚强不屈的精神,也借此表达了陈毅元帅对高尚、纯洁的松树的.喜爱与敬佩之情。
可我对松树的感谢,还要从二年级的一堂体育课上说起呢!
记得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下午,骄阳似火,太阳像火球一般烘烤着大地。同学们顶着烈日,在操场上跑步。快到我了,尚未开始时,我的心里就打起了“退堂鼓”:怎么办呢?这么热,怎么跑得起来,万一跑不好岂不是让我这个“第一名”丢脸了吗?怎么办呢?不知不觉中,我已经跑出去了,在跑步时,想赢怕输的念头一直在我心头萦绕。
我一不小心,“扑通”一声摔倒了,我一看脚上已经磨破了一小块皮,便号啕大哭起来。而老师和同学们也都围上来安慰我。可我就是听不进去,依然放声大哭着。突然,我无意间看到了在学校里的一排挺且直的青松,心想:为什么松树在烈日炙烤下依然站立呢?我便学着松树的样子重新站了起来,止住泪水。
从此,松树的高大形象便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屹立着。
我们一定要向松树学习,有着不屈不挠的精神,永不言败。
松赞篇6
几年前,我去游玩时,发现在一座荒山上有一棵不起眼的小松树,它十分的弱小,在这座多风多雨的城市里,它存活的几率可能会很小很小。因为,它只是一棵小树。
当天,就下了一场暴雨。
我在山脚下的旅店里,心中想起那棵小松树,有些不忍。我打起伞,走到门外,来到了小松树下,虽然我知道它的生命力强大,但在这个地方,唉!它此刻正站在暴风雨中接受洗礼。好吧,我狠下心来,想:它一定可以的,不要再担心它了。几天后,我就忘了这事。
当我再次来到这个地方时,已间隔多年,一次偶然,或许是我和它的缘分吧!我又遇到了它,出乎于我意外的是,它活下来了,而且活的这样精彩!它长大了,壮了,从它的树干上,可以看出它当年的样子,它饱经风霜,或许没人知道游人在此拍照留念,它心里多么地自豪,哗哗作响的.枝叶像是在说:“看,我长大了,不再是容易受伤的小松树了呢!”
我们也要像这棵小松树一样,不向困难低头,不放弃,坚持自己的信念,我相信,终会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理想中的那棵劲松。
松赞篇7
松树是不平凡的,我赞美松树!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原野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那是土;绿的呢,那是树——松树。一排一排的,傲然的挺立着,像哨兵似的。和风吹送,翻起一轮一轮的绿波,车子在绿波间驶过。这时,你难道没有飘飘欲仙之感吗?
松树,其实是一种普通的.树,然而实在是一种不平凡的树。在田野,在乡村,峭壁上,岩缝间,只要有一粒种子,它就会生根发芽,倔强生长。尽管环境恶劣、土壤贫瘠,但它始终抱着这样一个信念:我要活下去,我一定要活下去。于是它拼命的扎根,尽可能地吸收着那少得可怜的养分。正是由于这股不服输的劲儿,它的树干由细小变得粗壮起来。再配上屈曲盘旋的虬枝、细而繁密的叶子布满其间,宛如一把撑开的大伞,荫庇着树下的生灵。
说它倔强,一点儿也不过分。每到秋天,其他的树种大都经不起秋风的扫荡,呈现一派萧条的景象。而它,却越活越勇,绿得愈发苍翠。他是树中的“伟丈夫”。即使在风雪的压迫下,它也保持着倔强挺立的形象,俨然一位站岗的士兵,无论天气多么严寒,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从没想过放弃,也永远不会退缩。他的伟岸、质朴、坚强不屈,难道不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吗?
松树实在不是平凡的。难怪陈毅元帅会写出那首《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它的高洁让我由衷的对它赞美,也期望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像松树一样有着高贵品质的人。
松赞篇8
人们都爱那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鲜花,可我却更爱那四季常青的松树。
春天,生机勃勃、万物复苏。松树也在春姑娘的爱抚下苏醒了。点点春雨洒向大地,它们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在点点春雨的滋润下,它们开出了洁白的小花,在春风中摇曳。
秋天,许多树木的叶子都枯萎了,花儿也凋谢了,可松树却依然碧绿。秋风习习,松树依然挺立着,它那针一样的叶子在秋风秋雨中摇曳。
夏天,松树像一顶茂盛的绿色大伞,成了人们乘凉的好去处。特别是晚饭过后,人们来到松树下,聊天、下棋,真是一件美事。
冬天,寒风凛冽,风雪交加。鹅毛般的大雪漫天飞舞,沉甸甸的积雪压在枝头,把树枝都压弯了,可它们仍然不屈不挠地挺立着,仿佛一个个正在站岗的哨兵。
松树不但四季常青,而且无私奉献,为了人类,它们即使粉身碎骨也毫无怨言。松树的树枝和树干是很好的燃料,松树的树还可以造纸,松树的脂液可以做成松香。
松树不畏严寒、默默地无私奉献。望着那一棵棵笔直的松树,我的心中不禁生起了一种敬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