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作文篇1
当曹操得知诸葛亮草船借箭以后,十分恼火,亲自率领十万大军攻击蜀国。
当鲁肃为诸葛亮着急的时候诸葛亮口出狂言∶“我只要五百弓箭手就可以了。不过我还需要50斤桐油,而且千万不要让周瑜知道,否则计划真完了”果然鲁肃见到周瑜,不提此事。
还箭那天,天气正是曹操想要的.大雾天气。过了一会儿,曹操率领十万大军冲来,诸葛亮也调兵遣将,冲了进去。一时间,喊声震天,曹操暗笑道∶诸葛亮用兵如神,我现在以牙还牙,哈哈……”一眨眼,一只“火箭”从他身旁擦肩而过,他问了官兵,结果差点魂都吓飞了,烧死的、淹死的、中箭的不知有几万人。
周瑜事后得知情况后仅仅只喊了一声∶“既生瑜,何生亮?”,就一头栽倒在地。
诸葛亮作文篇2
他,为报刘备识人之恩尽力辅佐;他,为使汉朝再次兴隆屡出奇招;他,为尽微薄之力自请率兵。他,便是一代蜀相——诸葛孔明也。
火烧赤壁时,他用尽天时;草船借箭时,他智谋过人;泪斩马谡时,他大义凛然。谋略双全、重情重义的他怎不为一千秋人物流芳百世?
有人说他在刘备三请四请下出山,是虚伪;说他与周瑜斗智斗勇,是好胜;说他竭力辅佐阿斗,是不明事实。我却要说,他让刘备三顾茅庐是明智的,他不拒绝周瑜的'挑衅是自信的,他不放弃栽培刘禅是忠心的。
这便是明理明义的诸葛!
诸葛亮作文篇3
我读了潜心学习这篇故事深受启发,诸葛亮虽然没有了老师,但他仍然坚持自学,尽管生活清贫,可在精神上,他确实非常富足的。
他十分关注天下大事,当地的老百姓们都很敬爱他,称呼时都不叫他姓名,只称他为卧龙先生。他还被人们誉为“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同时他还结实了一批有志于做一番事业的年轻人。其中就有著名的徐庶。诸葛亮与这批志同道合的好朋友研习经史,切磋学问,谈古论今,读书吟诗,品评人物。诸葛亮用大量时间,博览群书,刻苦攻读,诸子百家,即使是逸闻野史,他都不放过。随着时间的流逝诸葛亮的.学问越来越好。
这篇故事告诉我们,要认真学习、刻苦读书,长大后成为有用的人才,让祖国变得更加繁荣、昌盛。
诸葛亮作文篇4
有一天我在睡觉,作做了个梦,梦见了诸葛亮来到我的身边我十分开心。
我直接去起床写作业了,那道题不会我就问问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他说:你不能老是问我,一定要自己研究研究在研究。这样你才可以学业有成更上一层楼。我十分生气。自言自语的.说:哼就是不想告诉我答案,我自己也会做。
突然我都做完了。天才诸葛亮说:对啊!这不就写来了吗?我说:对,只要坚持不懈不放弃梦想一定会成功的。
最后,妈妈叫醒了我,啊!原来是一场梦啊!
诸葛亮作文篇5
话说当年,蜀和东吴连合攻打魏,呈现了三国鼎立之局面。周瑜因嫉妒诸葛亮,叫他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并立下军令状。让鲁肃看着他。取完箭后,数了数箭,忽然他酒杯一摔,傻掉了。原来他未借到十万支箭。他数了三声:“既生瑜,何生亮。”拔出佩剑准备自刎。鲁肃见了,用每秒100米的速度把诸葛亮的佩剑夺了去,曰:“你不活了?我还有计救你。”
亮:果真如此?请老兄多多指教!
肃:这好办,可以用孙子兵法的美人计。
肃:或让都督的妻子小乔和他说说。
肃:或用大批大批的'物产诱惑他。
亮:多谢老兄,我这就去办。
肃:贤弟!且慢。
亮:干啥?
肃:我的点子要付钱的!合计五百万锭银子。
亮:晕倒!
诸葛亮作文篇6
他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很聪明,上知天文,下知知地理。他就是三国演义中大名鼎鼎的——诸葛亮。
关于他,还有许多诗,比如“一天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他有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他一直都是老百姓中的英雄。
周瑜也很聪明,但是他不是最聪明的',诸葛亮才是。因此周瑜一直想除掉诸葛亮,这样他就是最聪明的了,周瑜想尽了许多办法,可都没成功,像他这样坏的心灵是不会成功的,往往好的心灵都会战胜坏心灵,所以他在白费力气。
我们应该向诸葛亮学习。
诸葛亮作文篇7
诸葛亮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才智过人,天文地理样样精通。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诸葛亮也曾经做过错事。但他的功劳远远的'超过了他的过错,因此我觉得他是一个让人敬佩的人。
诸葛亮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自从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他就一心一意地辅佐刘备及后主刘禅,他做了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他是施巧计实现了孙刘抗曹,巧借东风,使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取得胜利。他七擒孟获,表现出大将风度。他用空城计退敌。在年老体弱的时候还领兵伐魏。由于他日夜操劳,呕心沥血,最后与世长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他一生最好的写照。
诸葛亮作文篇8
孙刘联合破曹,周瑜气量狭小,多次设计害诸葛亮不得。
一气
周瑜在孙刘破曹战中受伤,被诸葛亮调赵云先夺城池,周瑜怒火攻心;
二气
周瑜孙权用美人计,甘露寺招亲,骗刘备至吴,企图谋害,被孔明识破,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
三气
周瑜又生一计,明取西川,暗夺荆州,又被诸葛亮识破,差点被活捉。周瑜气急又加之旧伤复发,不治身亡,被气死前大呼:"既生瑜,何生亮!"